田连元一个人的艺术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了全面打造本溪特色品牌文化,2010年,我市评选出田连元.冯大中.张良.张正隆.毕谷云.苏红.于小慧.耿汉.米学敏.周熙高 10位在我市生长或生活过.为我市文化作出突出贡献.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为我市文化形象大使.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风采录>一书,并开办了"本溪文化名人展馆",向本溪人民展示他们的艺术历程和成就.为大力弘扬10位文化形象大使热爱艺术.献身艺术的奋斗精神,讴歌他们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赤子情怀,本报特开辟专版,将<本溪市文化形象大

为了全面打造本溪特色品牌文化,2010年,我市评选出田连元、冯大中、张良、张正隆、毕谷云、苏红、于小慧、耿汉、米学敏、周熙高 10位在我市生长或生活过、为我市文化作出突出贡献、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为我市文化形象大使。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了《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风采录》一书,并开办了“本溪文化名人展馆”,向本溪人民展示他们的艺术历程和成就。为大力弘扬10位文化形象大使热爱艺术、献身艺术的奋斗精神,讴歌他们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赤子情怀,本报特开辟专版,将《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风采录》各篇精编刊发,以飨读者。

“醒木轻敲小扇翻,胸饶野乘口成篇。与君一席评今古,占毕诗书胜十年。”

这便是评书的魅力,它简洁得只需一人一口、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便能把万千人物、上下古今、历史伦常,调动得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在这门古老的艺术领域,田连元无疑是巅峰人物,他的评书内藏高趣、构思奇巧、语言诙谐。他集编、导、演于一身,看他说书比听他说书更过瘾,一招一式,矫健利落,虽近七旬,功力不减当年。他的评书轰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寄托和记忆符号。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评书理论研学深厚、考证严谨扎实,更添他的评书独成大家之风……

田连元出身于说书世家,7岁便登台,从小父母就培养他作为一个说书人的各种技艺,要他长大要说好书。

但读书懂事之后,田连元就不愿说书。他学业很好,但四处迁徙,学业受影响,他便在借书中补习功课并博览群书,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他有极好的读书习惯,这对他日后评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7岁那年,父亲让他上台正式说书。

父亲给了田连元四五天的准备时间。他想起了老先生刘起林说过的《粉妆楼》。于是,他便决定说这部书。

第一天登台说长书,给田连元留下了永久的记忆。那天他坐在台上,身旁是父亲抱着三弦等着给他伴奏。他用表面的镇静掩饰着心慌意乱,效仿着老先生开书前坐在台上的那种平静自然、成竹在胸的样子,实际上,他的心里在暗查着台下有几位观众—— 一共有9位。这是迈上专业的第一步……一场书说下来之后,台下还剩8个人。

至今田连元还记着在津南小站镇徐记书场,他的演出“盛况”:观众最多十五六位,最少的时候三四位……在细心琢磨之后,1959年在济南,他开始新的舞台尝试。此后,忽然有一日,听人说有个名家张立武这样评价他:“这小子说得挺好,现在还太年轻,不压‘点’(即压不住观众),将来再发展发展,能出息个角儿。”名家暗中的点评,让田连元获得最初的自信。

可当他来到本溪市曲艺团决心要说书时,事与愿违,团里又不让他说书了,见他三弦弹得也不错,就让他给团里的台柱子刘彩琴弹三弦。

虽然命运如此善变,但机会终于还是来了。那天本溪市曲艺团研究演员的场地安排,安排到彩屯书场的晚场时,大家犯了难。因为演出完之后没有公交车,演员只能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安排女演员,怕晚上回去不安全;安排男演员,能去的不会骑车,会骑车的已经另有安排。商量的结果只好忍痛割爱,这个晚场就空着吧!于是田连元毛遂自荐:“既然这样,别让场地空着呀!我去,有观众的话,给团里创收,没有观众我不去就是了,团里也没有损失。”

于是,田连元日场给刘彩琴弹完了弦,晚饭前就骑自行车奔彩屯说晚场,书目是《大隋唐》。

第一天书场内有六成观众,他细心揣摩《隋唐演义》,把长期以来酝酿在心底的对说书艺术的感悟和思考都认真地拿到舞台上来实践。7天之后,书场便满员了,且观众奔走相告:“有个小年轻的,说得好,听听去!”书场的服务员天天到团里财会处交钱,会计说:“哟,彩屯晚场收入不少啊!”服务员说:“田连元在那儿火了!”

田连元在旁边听着心里颇为惬意,但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3个月的《隋唐演义》说过去了,天天都是座无虚席,观众的承认和赞誉,唤醒了他内心极大的热情。

又到了换场地的时间,团里一研究,说:“连元你能不能还在那儿接着说?”

于是,他又可以接着说下去。

《隋唐演义》已经说完了,说什么书呢?团里有位评书演员李庆一,与他住邻居,他听说田连元要改书,便主动说:“我给你念《大八义》,短打书接袍带书肯定没问题。”

这么一来,田连元有了信心,因为小时候他就在天津听过田荫亭、田起山老先生说过《大八义》。于是,他便天天请李庆一先生念书道子,边学边讲,书场观众更多了,有时竟出现在门外站排等座的情况。团里也传开了:“田连元在彩屯红得不得了!”

在彩屯一年的演出,奠定了田连元评书演员的身份。

艺术像跳高,要跳到一个人能过去的高度

1962年年初,全国文艺界掀起了“说新、唱新、演新”的新高潮,提出要“厚今薄古”,不能抱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放,而要讴歌新时代,演说革命斗争历史、革命斗争中的英雄。

为了全面推动“说新书,说好书”活动的开展,当时的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延安老文艺干部王铁夫,在抚顺市召开了一个“说新书,说好书”的现场交流工作会议,各市曲艺团选派了2——3名代表参加。本溪市曲艺团派出了田连元和另一位评书演员刘英杰,这是田连元第一次到省里与这些名家大腕儿聚集一堂。当时人家都是功成名就的角儿,而他只是个年仅22岁的毛头小子。

会议过程中有两场示范演出:一场是“好书选段荟萃”,一场是“新书选段荟萃”。他在“好书选段专场”里说了一段《隋唐演义》节选《三挡杨林》。

转天下午1点开会。田连元走进会场,发现会场冷冷清清,只有王铁夫一人在那里。他靠在一旁静等,忽然王铁夫朝他摆手说:“小田,你过来。”田连元坐在王铁夫身旁。

王铁夫看着他问:“多大啦?”

王铁夫说:“好岁数!昨天晚上我看了那场‘好书选段专场’,你说的那段《三挡杨林》说得不错,你把杨林和秦琼这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了,懂得说人物很难得,你看你前边那位说的《大五义》选段,说到白玉堂在房上一探身形……”说到这里王铁夫做了一个简单的模仿动作,“这是白玉堂吗?我看这是个小偷。说书可不是简单的艺术,多少个人物要靠你一个人来表现,你表现得不准确或者不到位,观众就不相信你。搞艺术是个苦差事,你知道什么叫匠人、什么叫艺术家吗?”

王铁夫接着说:“匠人,就是会了一门艺术,也很熟练,不断地重复着去演,去再现,去挣钱、发财、娶媳妇,吃好的,穿好的……艺术家对一门艺术不单单要驾驭它,还要不断地出新出奇,不断地突破新的高度,一辈子也不满足、不满意。”

田连元全神贯注地听着。

忽然,王铁夫站了起来说:“比如这句道白‘皓月当空’,你说形体上怎么做好?”

“皓月当空!”王铁夫用的是京剧韵白,用了个背手抬头的架势;接着他又说:“皓月当空!”这回他用了个出右手向高空指去,目光也随之望去的姿势;接着他又说:“皓月当空!”这回他用双手比成一轮明月举到头前;接着他又说:“皓——月——当——空!”这一回,他突然来了个“卧鱼儿”的姿势侧身回望天空。

王铁夫站起身来之后说:“一个‘皓月当空’,可以做出来4个表现动作。如果你再动动脑子,还可以再想出几个,当你再也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动作的时候,你就可以认真地考虑,根据剧情的需要,用哪个动作最合适,这肯定比那个想到一个动作就认定的人要高出一筹。艺术就像跳高,大家都能跳过去的高度是一般的艺术,少数人才能跳过去的则是较高的艺术,只有你一个人跳得过去的,那就是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你爱读书吗?”

田连元说:“我非常爱读书。”

王铁夫说:“这很好,说书的,首先得是读书的,要广览博读。”说到这里,他拿过一张白纸铺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说道:“我说,你记,应该读什么书。”

田连元赶忙掏出钢笔,听候他的吩咐。

王铁夫接着说道:“要读《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盖叫天的京剧艺术》,范文澜著的《简明中国通史》,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程砚秋论京剧旦角表演》《萧长华谈京剧丑角艺术》……这些书要认真读、做笔记,说书要借鉴其他门类的艺术,要做到无所不学、无所不看,功夫在书外,思考在书内。你今年20多岁,等到40多岁时艺术上也就成熟了。要走出去,走遍全国拜访名家,交流技艺,开阔眼界。当你50多岁的时候,回到家里闭门著书,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整理自己的艺术作品,著书立说,要成为大说书家……”

在田连元一生中,还从没有第二个人能对他如此关注和叮嘱。这次谈话在他心里发生极大的震动,也成为他立定志向之始,他把眼界放得很远,把心胸敞得很阔,把说书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对待……短篇评书《追车回电》在辽宁省一炮打响后,不仅本溪,不仅辽宁,很多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说新书的年轻评书演员,名字叫田连元。

1966年3月,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了他第一部评书《欧阳海之歌》,录制过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请他录,同时邀请他同录另一部评书《渔岛怒潮》。

可就在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了。田连元被分配到本溪市桓仁县胜利大队梨树沟小队。

评书走出国门,田连元是第一人

两年后,田连元的评书《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在第一次公演的时候,收到了异常好的效果。这两个作品以革命故事的名义还在《中国文学》英文版上译载海外。接着,他被邀请参加北京国庆游园演出活动。

评书在田连元的艺术道路上有着独特的轨迹,使田连元对评书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认为评书应当有教化功能。他对传统文化精髓推崇备至,认为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命脉,而评书是最接近老百姓心灵的一种形式,作为评书演员,有义务自觉担当这个传播者,只有这样,才是评书大家应该具备的品格。这一思想贯穿他几十年的评书艺术生涯。

当本溪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录一部传统长篇评书,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充满正义感和英雄气概的《杨家将》。录完播出以后,产生了异常强烈的效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栏目负责同志特意来到辽宁,要选一部书对台湾播出。当时在辽宁播出的有4部《杨家将》,分别是鞍山刘兰芳的、营口李鹤谦的、抚顺刘林仙的、本溪田连元的。审听过后,就选定了田连元的对台湾播出。

接着,他又走入了电视。田连元对此充满信心。他知道,中国历史上很多说书大家不仅是靠语言,更多的是靠表演征服了广大观众。而他的评书,表演占很大成分,在评书表演领域,他独占优势。

终于,辽宁电视台把这部《杨家将》录完了,共150讲。首播就轰动了辽宁,接着迅速传遍整个东北三省。到了1987年,北京从新年伊始开播《杨家将》,其反响更强于东北三省。

随即,这部《杨家将》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相继播出,新疆、福建、广东、黑龙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田连元掀起了全国的评书热。

为此,他的评书被请进容纳万人的体育场。1988年12月9日,北京市演出公司和华宇旅游公司合作在首都体育馆搞了一场综艺性的大型演出,他被邀请参加。说实在的,评书这种一个人的艺术,在首都体育馆面对两万多人的观众,能是什么效果,田连元自己心里也没有底。直至他登台,两万观众掌声如雷。他说了一个短篇评书的段子,叫《白字司令》;接着返场,又说了一个《事故的故事》;观众仍然是不依不饶,掌声一直把他送到后台,在后台仍然能听见观众在喊。

1990年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约田连元录制长篇广播评书《水浒传》。接着,中央电视台又请他录制电视评书《水浒传》。那段时间,中央电视台3个频道一天播6——9次,而当时的北京电视台还在播着他的其他评书。

相声名家李金斗,按照行内辈分称田连元为叔。有一次,他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一见到田连元就说:“叔,知道吗?联合国最近下了个文件,说今年是田连元评书年……”

在内地,喜爱田连元评书的观众数以亿计;在台湾,更是备受欢迎。他三下台湾,3次轰动海峡,被誉为“立体评书王”;他还多次应邀赴加拿大、俄罗斯的大学讲学、说书。田连元自谦地说:“我不会用英语、俄语说书,还不算我的评书走出国门。”一位喜爱田连元评书的加拿大语言博士认真地纠正说: “不对,不对,得让听你评书的人都说中文,才是走出国门呢……”

评书大家,学者功底

田连元艺术生涯颇富传奇色彩,他曾以编剧、导演身份排过相声剧《甜酸苦辣》,还兼舞美设计;排过歌剧《江姐》《小二黑结婚》,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当顾问等;做主持人更是家常便饭,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主持兼撰稿,在各省市电视台主持春晚节目以及全国性大型舞台演出;甚至在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担任教师,在人民大学做客座教授……田连元说,从心里讲,他愿意接受挑战,他愿意以努力之心、求精之功去对待每一门学问。这使他成为一个多面手。

与别人不同,他的评书艺术包括说、演、评、博4个部分,集编、导、演于一身,一人扮演几个角色,说得绝妙,演得更棒,而且他的考证之功使他的评书创作比别人更有深度、更精致。他把评书当作一门学问来深究其理,所以,他的评书独成大家之风。

1995年,汪景寿教授约田连元到北京大学去为北大的学生做一次中国评书艺术的讲座。在这次讲座里,他谈到了评书的发展史,谈到了评书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说书名人,谈到了近代评书艺术的发展,包括当前评书艺术的走向,评书艺术的特色、表现技巧、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和作为一个评书演员应该具备的条件,等等。他的学识水平令学生们惊叹,坐在现场的北大教授连连点头赞叹:“这是此类讲座历来讲得最好的一次。这次讲座可以看出田连元的文学功力。”

是评书情结,还是评书使命

由田连元开创的电视评书,从1985年到2004年,几乎将近20年时间持续火热,足可以说明田连元评书独具的魅力和评书这门古老艺术形式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喜爱程度。

而作为一代评书表演艺术大家,田连元对评书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他说,不仅是评书,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有时代感、有当代性。他说:“今天,评书的艺术特征,其实已经被其他很多艺术品种吸取,其实这是评书艺术的向外延展,是好事。这也有益于评书艺术的传播,也是传统艺术力争与时代潮流融会贯通的一种努力。”毋庸置疑,田连元将倾注一生的心血,著书立说,传承后人,这是他想承担的一项使命。

如今《田连元自传》已经出版发行;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整理的评书理论专著也在进行中;他的评书还登上了互联网……

本溪市委、市政府对文艺人才的高度重视令他难以忘记,田连元记忆犹深的是本溪市委、市政府曾为他举办从艺40周年盛大纪念活动,授予他 “人民艺术家”称号、本溪市文化形象大使称号,等等。面对这一切,田连元充满深情地说:“市委、市政府对我如此器重,我感到很光荣。本溪出了很多文化艺术名人,也有很高的文化艺术成就,我代表不了一座城市,但我会尽全力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为家乡做事是我应尽的责任……”

田连元,号“辽东山人”,起这个字号就是为了时时不忘家乡。几十年来,凡家乡有重大活动邀请,他必赶来参加演出;家乡的大事小情,他都亲力亲为;成为评书大家之后,他还能和大家一样轻车简从,深入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演出一段段农民朋友喜爱的段子……听说本溪要拍摄电视宣传片《话说本溪》,田连元便不顾天寒地冻或暑气当头,历时一年,走遍本溪的山山水水,实景拍摄,现场说书。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从不计报酬,并亲自撰稿,把本溪的历史风貌、地理人文、名胜古迹以评书的语言、说书的方式进行介绍,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而他对家乡本溪山川风物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之情,令人感动。《话说本溪》于2010年正式出版发行。田连元在全国首创了电视实景评书这种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