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崔派创始人崔兰田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崔兰田,著名豫剧表演大师,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1926年农历 9月20日,崔兰田出生在山东曹县一户贫穷的家庭里.崔兰田自幼随父母逃荒到河南郑州,饱尝了人间疾苦,十来岁就背着弟弟拉着妹妹沿街乞讨.贫寒的生活经历使她非常熟悉眼泪和哭声.1937年,11岁的崔兰田在郑州考入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学艺,跟随周海水.贾锁.周银聚等老师先学须生.由于她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学戏刻苦用心,三个月后便登台演出,在<杀庙>中扮演韩琪,4年坐科学艺期间,边学边演,在许多传统戏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闻名豫西的&qu

崔兰田,著名豫剧表演大师,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

1926年农历 9月20日,崔兰田出生在山东曹县一户贫穷的家庭里。崔兰田自幼随父母逃荒到河南郑州,饱尝了人间疾苦,十来岁就背着弟弟拉着妹妹沿街乞讨。贫寒的生活经历使她非常熟悉眼泪和哭声。1937年,11岁的崔兰田在郑州考入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学艺,跟随周海水、贾锁、周银聚等老师先学须生。

由于她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学戏刻苦用心,三个月后便登台演出,在《杀庙》中扮演韩琪,4年坐科学艺期间,边学边演,在许多传统戏中,扮演主要角色,成为闻名豫西的"豫剧十八兰"之佼佼者。

    1941年(辛巳年)8月,科班迁至洛阳世界舞台演出,由于师姐毛兰花因故辍演,崔兰田始改唱旦角,学会许多青衣、闺门旦、花旦应工的旦角戏,深得师傅们的赏识和观众的喜爱。

周海水的科班很重视唱工,崔兰田改唱旦角后,遵照师傅的指教,学戏学方法,不单纯模仿老师的唱腔,而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唱,经过苦心磨炼和多年舞台实践,在唱工上打下坚实基础,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艺苑新秀。

 

    1942年(壬午年)4月,16岁的崔兰田出科后在洛阳搭班成为挑粱主演,在这个戏班里,名角荟萃,阵容整齐,除了有在豫西一带颇有名气的旦角老艺人张庆官外,还有狗尾巴、地虻牛、狗头、崔照等其他行当的名角。

崔兰田在与这些名老艺人的合作中,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同时还不断地吸取其他姐妹剧种的营养。乔清秀的河南坠子、卫生丸(刘卫生)的洛阳曲剧,常常使她如醉如迷。在洛阳及辗转豫西各地的演出中,身怀绝技的男旦张庆官对崔兰田的指点,便其受益匪浅,从吐字、发音、行腔、归韵到表演、身段、台步、眼神都有了长足大迸。

张庆官在鼻音的运用上甚见功夫,堪称一绝,具有内在的魅力。崔兰田得张庆官真传,掌握了其唱腔凄楚、悲凉、委婉、细腻和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的特色,这一切对以后她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豫西调流行的地城,是一片崇山峻岭和黄土沙丘,一泻千里奔腾到海的黄河,带给人的是坚实深沉厚重的心理品质。

崔兰田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学艺、卖艺,造就了她憨厚诚实的人品和朴实无华的台风。"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观众追着看她的戏,戏班老板争着邀请她挑梁当台柱,她以色艺超群的艺术风采,成为继陈素真、常香玉、汤兰香之后,洛阳豫剧舞台上最红的女演员。

    1944年(甲申年)冬,崔兰田应邀来到西安,先后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的"豫声剧社"担任领衔主演,演出于西安、宝鸡、天水、灵宝、陕州等地。她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在西安这座文化古城,她从古老的秦腔、蒲剧和京剧、评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这段时间,是她在艺术上日臻成熟的时期,也是她个人艺术风格基本形成的时期。在众多演出剧目中,她演出的苦戏(悲剧)最受观众青睐,她自己也唱得最过瘾。

著名编导艺术家樊粹庭先生对她的表演艺术十分赏识,她对樊先生也非常崇敬,虚心求教,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樊先生许多指导和帮助。樊先生让他的爱徒、名小生常警惕与她联袂演出了许多"樊"戏,如《义烈风》、《凌云志》、《克敌荣归》、《霄壤恨》、《女贞花》等,演出这些颇具改良和进步思想的新戏,使她在西安艺坛上取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西北豫剧舞台上最红的演员之一。

凭借精湛的演唱艺术,她在西安与常香玉既唱对台戏,又合作演出,强强组合,双头牌合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充分显示了她在豫剧舞台上的艺术实力及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这个时期是解放前崔兰田艺术生涯中最旺盛的时期。

    1950年4月,崔兰田在西安自组"兰光剧社",建立了自己的戏班。这时,她本人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剧社的底包十分坚实齐全,她的配角阵容也最全最硬,荟集了许多志同道合,个人艺术精湛的"好好",其他班社难与匹敌。崔派艺术也从这时开始走向成熟鼎盛的时代。

    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来到了当时只有9万人口的安阳巡回演出,受到安阳人民和党政军各界领导的热烈欢迎。在安阳市的领导和群众执意挽留下,兰光剧社落户安阳。1953年,改名为安阳市人民豫剧社,崔兰田任社长,从此,她的根就扎在了洹河岸边,崔派艺术就在这片殷商古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和"改人、改戏、改制"的政策,满怀对新社会的热爱,歌唱新生活,塑造新人物,排演了许多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使她的流派艺术展现出新的风貌,达到了新的高度。

    1956年和1959年,崔兰田曾两度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秦香莲》、《三上轿》和《对花枪》,获演员一等奖和优秀演员奖。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一致认为,她的悲剧演得动人,称她的艺术是"哭的艺术",同时她演的喜剧《对花枪》也别具特色,"含泪笑演"耐人寻味。

继《对花枪》之后,1959年她又新排了一出古装戏《陈三两爬堂》,在这出戏中,她创造了许多悦耳动听的新腔,使她的唱腔艺术又得到新的升华。

她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排演现代题材的剧目,在塑造现代人物形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心直口快大公无私的李双双,还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老人李奶奶、沙奶奶,她都刻划得有血有肉,十分感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给予她高度评价,大家公认她的表演艺术在豫剧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观众爱看崔派艺术,同行爱学崔派艺术,崔兰田成为戏迷和豫剧界青年演员崇拜的偶像。1958年夏,作为河南省演员代表她赴北京出席文化部召开的现代戏座谈会。

1959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1960年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并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1963年安阳市戏校成立,她兼任校长。1965年在中南区现代戏会演中,与唐喜成合演《一棵树苗》备受赞誉。

    1957年至1966年,崔兰田率领安阳市豫剧院一团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黑龙江边的罗北城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她《对花枪》的英姿、"痛说革命家史"的余音。

她曾四次率团晋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李先念、彭真、罗瑞卿、陶铸等曾先后观看了她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

首都戏剧界的大师田汉、梅兰芳、夏衍、马连良、肖长华、马少波看了她那炉火纯青的表演后,纷纷走上舞台向她祝贺。崔兰田在与大师们的切磋中,表演艺术进入了出神人化的新境界。她的流派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正当崔兰田的艺术发展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时候,她与共和国一样,遭受了那场长达10年的浩劫,个人身体和精神思想连同她的流派艺术都遭受了严重的摧残。

    粉碎"四人帮"后,崔兰田迎来了她人生旅途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恢复她安阳市豫剧团一团团长职务。1979年恢复安阳市戏校,她再次出任校长,并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同年10月,参加河南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主演田汉为她改编的《对花枪》获荣誉奖。

    1980年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主演改编后的崔派名剧《桃花庵》,备受推崇。专家们在评论她的演出时,一致认为她在用音乐形象塑造人物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剧本的推陈出新上不仅体现在其具有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尤其在于它较旧本具有更为激动人心的艺术美。

崔兰田的徒弟张宝英作为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从她手中接过了崔派艺术这面旗帜,在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汇演中,大显身手,光彩四射,引起戏剧界的瞩目。

崔派艺术由于新生力量的注入更加发扬广大,蓬勃发展。同年,崔兰田率团到北京演出,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一个到北京演出的地方戏剧团。首都文艺界对崔兰田此次晋京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鉴于她对中国戏剧事业的卓越贡献,她先后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安阳市政协副主席。

    1988年,河南省文化厅、省文联等6家单位,为崔兰田从艺50周年专门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从四面八方发来的贺电、贺信,表达了人们对她的热爱和崇敬。称赞她是一位德艺双薯、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和"豫剧悲剧美的创造者"。1994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豫剧十大名旦评选颁奖大会上,授于崔兰田"中国豫剧功勋杯奖"。

    2003年4月5日13时,著名豫剧表演大师、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崔兰田因病逝世,享年77岁。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送了花篮;副部长张锐亲自到吊唁厅吊唁,并代表省委宣传部看望了崔兰田的子女及其家属。(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