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英的弟子 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张宝英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豫剧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旧有"十八兰"之谓,后有"五大名旦"之称.而今,老一代诸家多已辍演,后起者众多,卓然成家者寥寥,屈指算来,安阳市豫剧

豫剧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旧有"十八兰"之谓,后有"五大名旦"之称。而今,老一代诸家多已辍演,后起者众多,卓然成家者寥寥,屈指算来,安阳市豫剧团著名演员张宝英当数其中之佼佼者。她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兰田,三十多年来,她广采博取,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方面,展示出非凡的才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张宝英祖籍河南长葛县,她自幼酷爱戏曲,七、八岁时,就是个小戏迷。由于家境贫寒,十一岁便在长葛县一家私人手工卷烟厂当了童工。在烟厂里,她是工会演出活报剧、秧歌舞的积极分子,她扮演的《高小林回家》中的高小林,受到了厂里姐妹们的欢迎。后来烟厂倒闭,一心想当演员的小宝英,在工会主席的介绍下,参加了长葛县豫剧团。

张宝英喜爱豫剧,尤其喜爱崔兰田演出的悲剧。每当她在广播里听到崔兰田演唱的《三上轿》《秦香莲》,心里便暗暗盘算,如果自己能到崔兰田身边学戏,将来也当个受观众欢迎的名演员该有多好哇。1955年春天,她的愿望实现了,她考入了崔兰田领导的安阳市人民豫剧团学生队。

二年后实习演出,她主演了《白莲花》、《大战十一国》、《白蛇传》、《穆桂英下山》等戏。1958年,学生队排演现代戏《朝阳沟》,她凭着一股钻劲,起早贪黑地苦炼,终于令人满意地完成了银环这一唱做并重的角色创造,受到了崔兰田的赏识。

于是,把她调到大班扮演银环,崔兰田扮演栓保娘。这是她第一次与崔兰田同台演出。独具慧眼的崔兰田十分喜欢这位不爱说话、一天到晚都穿着练功衣、走路靠着墙跟的农村姑娘,1959年正式收她为徒弟。

从此,张宝英踏上了摘取崔派艺术桂冠的第一阶。这一年春天,她第一次跟随老师赴京献艺,在崔兰田主演的《陈三两爬堂》前加演《游龟山*投衙》。"扎跪在二堂上泪流满面"一曲崔派韵味的[豫西慢板],征服了长安大戏院的戏曲观众。

一位崔派艺术的新人在首都舞台上脱颖而出。崔兰田对宝英要求很严,期望很大。她常教导宝英:"你要超过我。"宝英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她踏踏实实地学习崔派艺术,同时大量吸收其他流派的艺术营养。

她认为豫剧在身段表演上比较粗糙、简单,需要向其他姐妹剧种学习、借鉴。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她向以表演著称的秦腔名家马蓝鱼学习了《游西湖》;跟"豫剧皇后"陈秦真学习了《宇宙锋》。在唱、念、做、打方面,奠定了扎实、雄厚的艺术功底。

1960年,是张宝英在艺术上奋飞的一年。她在上海演出《红梅记》大获好评。在郑州主演《洪湖赤卫队》(宝英饰韩英、崔兰田饰韩母),连续二十二天满场,声蜚中原。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张宝英连续在《红色的种子》、《南海长城》、《红珊瑚》、《白鹭》、《四川白毛女》、《冬去春来》、《李双双》、《芦荡火种》、《杏花营》、《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等现代戏和《刘三姐》、《陈三两爬堂》、《香囊记》、《三哭殿》、《桃花庵》、《游龟山》、《铡美案》等古装戏中担任主要角色。

大量的艺术实践,使这位青年演员在豫剧舞台上茁壮成长,越来越引人注目。1962年,张宝英在北京主演《香囊记》、《三哭殿》,并与老师合演《桃花庵》,博得了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她"表现了优秀的才能","表演颇为生动真实"。

1965年张宝英与马金凤同台演出《打牌坊》,参加了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跻身于豫剧优秀青年演员的行列。

正当张宝英潜心钻研技艺,对未来充满希望时,灾难不期降临了。她被扣上"修正主义的苗子"、"反动权威的学生"、"走资派的老婆"三顶大帽子。她不能演唱自己酷爱的崔派艺术声腔,在冰冷的道路上,她把对未来的憧憬埋藏在心底。

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了十年的九州大地。已近不惑之年的张宝英焕发了新的艺术青春。1979年冬,河南演出公司与香港金马影业公司合拍电影艺术片《包青天》,在九名预选者中,张宝英被选定扮演秦香莲。这部影片在国内和香港、东南亚等地放映后,风靡海内外。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表扬她:"为豫剧在国内外增添了光彩"。

在中国戏曲上,曾经有许多名家都以自己的风格出色地创造了秦香莲的艺术形象。早在五十年代,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就先后把《秦香莲》、《铡美案》搬上了银幕。八十年代初,张宝英继他们之后又一次在电影《包青天》中把秦香莲的艺术形象呈献给观众。

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在群众中妇孺皆知,张宝英善于揣摩人物,善于通过优美、传神的动作,如泣如诉的唱腔,把人物的情态、人物的精神面貌准确地体现出来。观众看她的演出非但不因为情节和人物熟悉而感到厌倦,相反地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过去,人们提到崔兰田便不由自主地学她在"抱琵琶"中演唱的"接过来这杯茶两眼泪如麻"。如今,张宝英的一曲[琵琶词]仍然使对此剧熟如家珍的广大观众凄然下泪,激动不已。

还有那个"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的唱段,既有崔兰田的演唱韵味,又有张宝英自己独特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犹如人们看过新凤霞主唱的《刘巧儿》之后,亲昵地称新凤霞为"刘巧儿"一样,人们看过张宝英在《包青天》中饰演的秦香莲之后,满意地称她为"河南秦香莲"。

1980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在郑州举行。这是豫剧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豫剧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州舞台上展览演出各派最拿手的代表剧目。郑州四家剧院同时演出十个流派的八台好戏,不同风格的优秀剧目竞芳斗妍,各显风采。

张宝英在老师演出三场后,独挡一面,上阵主演《桃花庵》,与另外九派的优秀剧目形成"擂台"。《河南日报》以显著的版面将张宝英的名字与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等诸位前辈并列刊登在戏剧广告栏内。她犹如艺术桂冠上的明珠,令人瞩目。她那含蓄、典雅、大方的表演特色和真假声运用自如,高音不炸、低音不压的发声方法征服了广大观众,人们公认她不愧为"崔派艺术杰出的继承人"。

如何使传统唱腔的演唱,在新的时代里更加富有魅力,这是张宝英在《卖苗郎》中刻意追求的一个创新目标。1983年,她在崔兰田的指导下,继电影《包青天》之后,又一次与著名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杨兰春,戏曲音乐家王基笑合作,整理排演了崔派四大悲剧之一的《卖苗郎》。

使这出多年不演的名剧,闪耀出新的光彩。在"一碗泪换来了一碗饭,为的是老公爹长寿百年"、"樵楼上三更鼓夜深人静"等诸多精彩的唱段中,张宝英根据自己的声腔特点,在保持崔派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姐妹剧种的营养,创造出的新腔既有崔派神韵,又

有时代气息。因此评论界说她的表演"广气",唱腔脱俗,艺术造诣很不一般。

《秦香莲后传》比较突出地显示了张宝英追求生活化的表演,把传统的表演程式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有机地溶化在一起的特点。《秦香莲后传》的故事发生在"铡美"十八年之后。张宝英根据剧本提供的规定情境,在青衣应工的基础上,吸收老旦的表演程式,借鉴话剧舞台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表演语汇,成功地塑造了又一个秦香莲的艺术形象。

她塑造人物不是只抓住一个概念,根据台词的表面意义去寻求动作和表情,而是注重在一招一式中体现人物的内心感情,在刻画人物中显示自己技巧上的特点。

如在第三场"哭庙"中,秦香莲发现当年韩琪殉难的土地庙就是眼前的韩琪庙,压抑在心底的痛苦和愤恨,犹如咆哮的江河,猛然冲决了阐门:"进韩庙我心中浪起千层",伴着悲壮、激昂的音乐旋律,随着"浪起"二字的甩腔,三个三百六十度的旋转舞姿,把秦香莲此刻的一腔激情宣泄无遗。

接唱到"千层"二字,在一个更加高昂、激越的大甩腔中,一双水袖"哗"的一声疯似地向两侧飞舞。接着,在三声大锣的强音伴奏下,香莲手拉冬妹向恩人韩琪的塑像连续三个大幅度的跪拜,然后跪倒在供桌前。

这时,台上台下一片寂静,仿佛都沉浸在悲哀之中。这种注重抒发人物内心感情,超脱单一行当的表演,表明了张宝英创造角色的艺术功力又有了亲的升华。

张宝英精通崔派艺术的演唱技巧,对其他流派艺术的风格、特点也颇为熟悉。她每到一地都主动向当地的名老艺人、音乐界的名家、学者请教。她会唱地道的秦腔,演过京剧《沙家浜》,唱过歌剧"洪湖水浪打浪"。她注重学习戏剧音乐理论和文学名著。

她取百家之长,不是为了装饰自己,而是用以丰富、补充、营养自己,为我所用。她师承崔兰田,但不单纯地模仿老师。她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新的审美观念,自然地运用崔派艺术的神韵和其他艺术样式的长处,展现出一种既与传统有联系,又超出传统的艺术美。

张宝英十分欣赏这样一句名言:"在我奔跑的时候,我从不回头看我越过的跨栏和踢倒的跨栏,我的眼睛始终盯着前方。"她继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荣获表演一等奖之后,今年元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的邀请,在西安举行了个人专场演出。

4月,又在四省十四市豫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赛中以得票数最多居一等奖第一名。可是,她的眼睛仍然盯着前方,她一手抓新剧目的创作,一手抓青年演员的培养。她率领着以青年演员为主的安阳市豫剧团正活跃于中州剧坛。(戏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