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的父亲 常沙娜的艺术人生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世纪50年代,建国伊始,一座座崭新的历史性建筑在首都北京拔地而起.初创的中央工艺美院从教师到学生,都全力以赴投入了"十大建筑"的艺术设计环节,做不完的项目为这支年轻的设计队伍提供了最好的课堂和施展才能的舞台.那几年,常沙娜先后参加了包括苏联展览馆.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多项建筑装饰设计.她年轻,好学,肯吃苦,当年在敦煌打下的传统装饰艺术功底,在美国开拓的艺术视野,在梁思成.林徽因身边耳濡目染的设计理念,这时都充分发挥了作用,良好的素养使她迅速脱颖而出.她为人

    20世纪50年代,建国伊始,一座座崭新的历史性建筑在首都北京拔地而起。初创的中央工艺美院从教师到学生,都全力以赴投入了“十大建筑”的艺术设计环节,做不完的项目为这支年轻的设计队伍提供了最好的课堂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那几年,常沙娜先后参加了包括苏联展览馆、首都剧场、民族文化宫、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多项建筑装饰设计。她年轻,好学,肯吃苦,当年在敦煌打下的传统装饰艺术功底,在美国开拓的艺术视野,在梁思成、林徽因身边耳濡目染的设计理念,这时都充分发挥了作用,良好的素养使她迅速脱颖而出。

她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做的天顶装饰设计包含了敦煌唐代藻井图案的许多元素;为民族文化宫设计的金属装饰大门灵活运用了唐代盛行的卷草纹样,设计既传统又现代,富丽而大气,体现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大国所应具有的艺术品质,并很好地配合了建筑的结构、照明、通风等工程需要和使用要求。

它们当年受到了从国家领导人到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仍然经得起时代更迭的考验,风采不减。

那种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派,富丽大气的装饰风格,成为常沙娜一贯的设计特色。而从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又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源自敦煌的韵味蕴含其间。

常沙娜创作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顶装饰

    十年文革,常沙娜经历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经历过的事情,从心到身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1977年,没有学生可教的无奈生活终于结束了,随着全国恢复高考,新生进校,工艺美院教师们压抑多年的教学热情如火山熔岩般喷发出来。

常沙娜以真挚的关爱、成熟的心态,将自己的知识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那些百里挑一、经历坎坷的年轻人。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她带出来的学生今天多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中坚力量以至领军人物,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于在50年教学生涯中共培养出了多少人才,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了。

   1982年,在中央提出“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大形势下,常沙娜的生活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她毫无心理准备地被任命为工艺美院副院长,一年以后又被委以正院长的重任。她胆怯、彷徨过,害怕承担不起如此重担,担心自己的艺术生命从此结束。

是学院的老前辈们诚恳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使她有了勇气,一步步在踉跄中历练。当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工艺美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她在院党委的支持下,领导全院教职工在保持学院特有特色的同时实现了向现代设计院校的转型,将工艺美院建成了一所规模完整、专家齐全、设计与工艺、专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领先全国的艺术设计最高学府;而走出国门,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等多项措施,又使工艺美院面向世界,走上了国际舞台。

常沙娜做了15年院长,她没日没夜,事必躬亲,以女性特有的细致,把光华路上的四十亩校园当成家一样操持,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今天,看到金灿灿的紫荆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盛开,看到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成功艺术设计几乎全部出自美院人之手,她由衷地为自己奉献出的一切感到欣慰和自豪。

    从工艺美院的领导岗位退下以后,常沙娜继续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等多项社会要职,但她的心性永远是一个艺术家,听着音乐画花是她生活中莫大的享受。几十年来,她的花卉写生已经从练基本功、收集设计素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作品,被印在邮票上、挂历上,摆在展厅里。

她平时最喜欢花花草草,正因为饱含发自内心的爱,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品种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真的自然之美,极富生命力。它们在忙忙碌碌的现代人面前静静开放,亲切地抚慰疲惫的心灵,把人们的精神带回大自然的怀抱。

    如今的常沙娜“退而不休”。近年来,她每年都要回莫高窟“老家”看看,敦煌的一切都牵挂着她的心。她的视力依然清晰,运笔勾线依然遒劲有力,见到好看的花她还要激动地写生,凡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有关的工作她都义不容辞积极去做。她将无限深情倾注笔端,正在继续撰写自己艺术人生的精彩篇章。

    常沙娜,女,满族,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其代表论著有: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主编的《常书鸿、吕斯白画集》、《常沙娜花卉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