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谷夫人 周昌谷艺术馆“浙派人物画”大师的艺术人生

2017-1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走进乐清市中心公园北大门,步行几步便可看到左侧一座浅色的方形两层建筑,这就是周昌谷艺术馆.馆前有个石墙,说话间即传来轻轻的回音,右侧

    走进乐清市中心公园北大门,步行几步便可看到左侧一座浅色的方形两层建筑,这就是周昌谷艺术馆。馆前有个石墙,说话间即传来轻轻的回音,右侧的墙上还刻着一句话——"生命追求艺术,艺术创造生命",说的正是周昌谷自己。

    周昌谷艺术馆于2012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历时4年筹措,在他逝后26年,也是他的83岁诞辰之日,终于和他的画作一起永久地留在了故土。

    该馆共分上下两层,一楼是第一、第二展厅,主要展示周昌谷先生的艺术人生;第二层是陈列厅和临展厅,采用绘画、雕塑、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法,突出周昌谷先生绚丽多彩的绘画艺术。

    此外,馆内近60米的通柜和17个平柜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均恒温恒湿,灯具则是采用意大利进口的LED冷光灯,有利于保护字画,硬件设施堪称浙江省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县市级中艺术馆中的一流水准。

    云生大泽奇才降

    1929年10月15日,周昌谷出生于乐清大荆镇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喜爱诗文书画,有很好的国学根底,少年求学时受到良好的美术启蒙,初显绘画才能而名传乡里。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得中国画家林风眠、国画大师潘天寿之亲授,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美院任教期间,周昌谷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与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共同开创的"浙派人物画",在全国有巨大影响,并创建了现代中国画人物画教学新体系。

    这些早年经历在一楼展厅均可看到记载。可以发现,周昌谷的艺术气息源自两个因素,一是家乡的山水人文,孕育了他的品格;二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从事教育,富藏书,工诗文,善书画。

    周昌谷晚年也曾说,自己从小继承了父亲书呆子读书写字的文人性格,是山林中的文人。对于家乡,他临终前一年所书"云生大泽"四字,现刻于石门潭崖壁上,诉说着"雁荡之子"眷恋乡情。其仙逝后,骨灰最后也是洒在了家乡。

    馆内展示的周昌谷在敦煌临摹壁画一幕

    《两个羊羔》一举成名

    周昌谷成名较早。1955年,他的作品《两个羊羔》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金奖的画家,时年仅26岁,这一作品也是公认的"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

    1954年,周昌谷作为两校考察团成员,到敦煌临摹壁画,为期3个月。当时,他进洞出洞、爬上爬下,临了好多壁画,始终保持极高的热情。从敦煌回兰州时,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他看到一位藏女赶着两只小羊羔,便勾画下《两只羊羔》的小草图。

    一楼的展厅内,还再现了当时周昌谷临摹壁画的场景,左手拿着手电筒照想壁画,另一只手握着画笔,神情十分专注,可以想象他的这股子热情。

    潘天寿先生曾对夫人说:"解放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人"。而学术界一般以《两个羊羔》得奖,作为"浙派人物画"起始,周昌谷也因此一举成名。浙派人物画也有"昌谷派"之称谓。

乐清雁荡石门潭,周昌谷家中书房原景 

    馆内二层展出的周昌谷印章

    诗书画印全才

    在了解完周昌谷的艺术成名之路后,可以看到一处原景还原的他的书房。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他在雁荡石门潭的家中书房,1:1比例打造。左边是个木质简易书架,中间摆放一张书桌、一把藤椅,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四壁贴了几幅字画,十分简朴干净。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小书房,周昌谷在这里完成了大量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甚至在重病期间,也从未停止思考与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画作,周昌谷还是个全才,馆内二层全是他的作品,涵盖诗书画印。

    早年下放柯桥劳动时,周昌谷受到翻耕上来的蚯蚓在水田中竭力挣扎的启发,用八大山人书势,篆草兼蓄,容蚯蚓行迹,自谓"蚓书"。细看展出的几幅字画,确如蚯蚓爬行,不深究一番还得不出结果,这也正是周老奔腾不息的原创力所在。

    1986年10月11日18时27分,周昌谷在上海病逝,年仅57岁。遵其遗愿,夫人王含英携女儿周天绛,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雁荡山石门潭。而他的画作部分留在了家乡,永久珍藏,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黄佳佳 陈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