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的母亲 常沙娜: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2017-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头发花白,依然精神矍铄,声音爽朗,激动时总会说一句"是吗?";生在法国,艺术启蒙在中国,喝过美国"洋墨水",仍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常沙娜,知古鉴今,博观约取,不断创新.一生难舍的敦煌情1943年,常沙娜的父亲.被世人誉为"敦煌保护神"的常书鸿将12岁的她带进了莫高窟.2年后,父母的离异使常沙娜中断了学业,于是父亲为她量身打造了学习计划:由董希文辅导她西方美术史.苏莹辉辅导中国美术史;每天练习法语,并与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去洞窟临摹壁画.祁连山下,莫高

头发花白,依然精神矍铄,声音爽朗,激动时总会说一句“是吗?”;

生在法国,艺术启蒙在中国,喝过美国“洋墨水”,仍坚守传统文化的根;

常沙娜,知古鉴今,博观约取,不断创新。

一生难舍的敦煌情

1943年,常沙娜的父亲、被世人誉为“敦煌保护神”的常书鸿将12岁的她带进了莫高窟。2年后,父母的离异使常沙娜中断了学业,于是父亲为她量身打造了学习计划:由董希文辅导她西方美术史、苏莹辉辅导中国美术史;每天练习法语,并与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去洞窟临摹壁画。祁连山下,莫高窟中,年龄尚幼的常沙娜接受了对艺术的启蒙,千年敦煌的佛教艺术精粹积淀为她日后创作的一大源泉。

回忆起在敦煌的岁月,常沙娜感慨不已:“我一辈子都走不出敦煌的影响。”常沙娜日后参与了北京展览馆、民族文化宫、首都国际机场等地标建筑的装饰艺术设计,还主持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紫荆花”纪念雕塑。敦煌元素一直萦绕在她心间,外化为动人的曲线、多彩的色块,融入到创作之中。

海归更要坚守“文脉”

1946年父女二人在重庆举办的“常书鸿父女画展”感动了一位加拿大籍老妇人叶丽华,她主动提出愿意带常沙娜到美国深造,并在两年后履行了承诺。在大洋彼岸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常沙娜系统、全面地学习了西方绘画及其古代文化,开阔了眼界。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入了,也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时提倡留学生回国搞建设,我也实在是坐不住了”。尚未完成学业的常沙娜和众多留学生一起重返祖国,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归国参与国家建设的海归人士,常沙娜见证了那一代海归的成长历程。“我出生在法国,名字也很洋,也喝过洋墨水,但是我的根在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脉’,海归必须坚守,不要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是圆的。坚守不是说拒绝外国文明,要融合必须先互相了解。海归更要利用好网络等资源多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要融合,而非被异化

“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对我影响巨大”,常沙娜感慨。因为看重她的才能和在敦煌的经历,回国后她被梁、林二人破格安排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常沙娜大胆地将敦煌图案运用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逐渐走上了艺术设计的路子,并在日后参与了“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的墙楣设计、大宴会厅的天顶装饰设计、民族文化宫的大门设计等工作。

在常沙娜心中,“文化想要进步,文脉必须保留。文化的根蒂不好好保护就会衰落,人就变得很愚蠢。”崇洋媚外,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不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结果。

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期间,她反复向学生强调,只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不固守传统文化,但是文化发展要懂得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千百年来敦煌一直在引进外来文化,融合成中国文化,而不是被异化,现代文化发展更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