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伟江陈有西对抗 斯伟江杨海鹏陈有西获南方魅力人物提名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兼教授.Fei

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兼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曾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三十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演讲。研究领域为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及其在控制肿瘤转移的应用。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和《细胞》等著名杂志。曾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16岁入大学,是1978年的大学生;1985年,选择去旧金山加州大学求学。初到美国,更独立的空间让这个“从小就是不大喜欢被人灌输权威思想的人”更蓬勃地生长着。他的活泼、勤奋使美国大学教授发现中国学生不都是默默动手的、不活跃思考提问的刻板印象,虽然,这位学生的直爽有时也会让教授不太高兴。

我们的文章“只是公开了一些在中国,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就职。此前,他曾多次对中国的教育科技问题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2010年9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刊发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共同署名的社评文章《中国的科研文化》。文中,两位科学家指出了中国科研经费分配的问题:“关系”起了太大的作用。他们认为,科研经费分配所存在的严重问题正在减缓着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其中的问题,一部分要归结为体制,一部分要归结为文化”。

据说,该文3天内由中央财经工作小组翻译并交给了温家宝,并很快得到了总理的关注,温指示相关部门提出有关基金分配体制改革的建议,之后,众多普通学者和一线科学家都表示了支持意见。然而,到了11月,科技部忽然宣布:“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我们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在科技部声明后,接受《科学》杂志记者采访的饶毅很吃惊,他说:“我们的文章并没揭露什么新东西,只是公开了一些在中国,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他说,他和鲁白、邹承鲁发表于2004年的文章,没有过时。

饶毅强调“科学的品味”,期待有创造性的想法。他这几年经常说,中国文化缺乏Professionalism的概念,而中国学术界缺乏Intellectual的气氛。至于中国的科研文化,则特别缺乏合作。

作为生命科学界第一位放弃了美国名牌大学讲席教授职位、全时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以及以直言著称的科技政策批评者,饶毅在2007年曾说,他回国的原因是3个字:归属感。

刊文报道:《饶毅中国科学界的“鲶鱼”》——《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