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伟魏则西 魏则西、陈仲伟“百慕大黑洞”中的医疗救赎

2017-05-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石千层浪,争相话则西.一个多月来,一个叫做魏则西的普通大学生的"常态"之死,在中国民间掀起了阵阵"非常态"的舆论飓风.说其"常态",指的是

一石千层浪,争相话则西。一个多月来,一个叫做魏则西的普通大学生的"常态"之死,在中国民间掀起了阵阵"非常态"的舆论飓风。说其"常态",指的是魏则西本身得的就是绝症——滑膜肉瘤晚期,死是必然,不死是偶然。

只不过,这期间由于有了莆系医疗、武警北京总队二院、百度、央视、监管部门等合法主体的非法参与、行政不作为或其它种种"平庸的恶",多少加速了魏则西的死亡进程,也雪上加霜地地让其家庭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财务负担,尤其是在几近崩溃临界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身上,又压上了一根致命的"稻草"。

然而,如果抽去其中的具体人事我们会发现,类似魏则西这样的个人与社会悲剧,其实一直都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断断续续地发生着,且没有停止迹象。无论是远至十年前上海长江医院与央视等众多媒体共同导演的"送子神话",去年的百度血友病吧,还是近至魏则西之后全国各地仍是层出不穷的其它荒唐医疗事故(如近日市民马女士到莆田系北京玛丽医院就医,初诊怀疑癌变,医生于是对其进行刮宫手术,术后马女士却被告知已经怀孕,而胎儿就这样在其不知情时被打掉了;再如最近同样闹得沸沸扬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生陈仲伟被杀事件)等,其中很多悲剧就其形式、性质、影响或成因来说,与魏则西并无二致。

这种意义上看,魏则西悲剧仍然只是一起常态性的"旧闻"。尤其是对于很多熟知医疗行业的人来说,由于经验得太多而造成的麻木,许许多多被冤屈的"魏则西",甚至可能只是鲁迅笔下的某种"无事的悲剧"。

但谁都不可否认的是,眼前这个具体而微的魏则西,这一次确实是"出了大事",乃至影响到许多部门的"非常态"运转:其不仅长时间地占据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不断刷爆微信朋友圈,还先后不同程度地把部队医院、卫计委、工商总局等监管部门拉到公众审判台,甚至莆田系给部队医院送礼的名单都被重新翻出来,个别与莆系医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级高干也被指名道姓地"亮相",同时还一定程度地推进了卫计委甚至军委"运动式"的自查自纠行动,一些部队医院"意味深长"的前后变化也被放到了媒体的"显微镜"中,以供大众细细揣摩。

魏则西中的百慕大魔洞

但即使是这样,笔者还是有一种不安,一种类似于北大西洋端百慕大魔三角长期以来给人类带来的不安。过去的近一百来年,百慕大魔三角一共失踪了1000多人,无论是从此经过的轮船还是飞机,都接二连三地神秘沉没坠毁,消失得无影无踪,且迟迟探寻不到确切原因,百慕大由此也成为"恐怖"与"神秘"的代名词。其实细细体味,在接二连三的魏则西悲剧里,这样的"百慕大魔洞"又何尝不是如影随形呢?

魏则西事件表面上错综复杂,从利益责任链条的角度看,则显得相对简单。如果说魏则西是直接受害者,那么莆系医疗、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则是直接施害者,理所当然负有最大法律责任。百度、央视由于发布了虚假医疗广告,有意无意地成了魏则西悲剧中的直接帮凶,理当为自己的不审慎行为担负相应责任。

而作为幕后监管的部队(医院)、卫计委、工商局等公共职能部门,居然能够让一些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长期存在,也应当担负起失职、渎职甚至其它可能的更严重的刑事责任。当然,这还仅仅只是法律责任的认定。

实际上,从魏则西悲剧形成与消除的伦理与社会意义看,作为医疗市场规则与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毕竟,"私人的恶德,即公众的利益",作为完全市场角色的莆系医疗和百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没有方向性的错误。

何况,正像本次事件中媒体"扒粪"出来的一些莆系医疗行贿官方的资料所显示的,民营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就承担着种种额外的"寻租"成本,如果再像很多公立医院那样去"规范"甚至"惰性"经营,很可能就生存不下去。

而一个企业如果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社会责任呢?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市场的基本目的虽然是谋利,但市场的基本伦理或者说基本规则应该是"成人达己",即在服务好别人、为别人带着利益的前提下,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遗憾的是,莆系医疗中的一些人仅认准了市场目的,而罔顾市场前提,甚至利用制度、人性的漏洞去损人利己,甚至谋财害命,这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不可容忍的。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作为参与市场游戏的理性经济人,莆医、百度即使出现了一些违背市场规则的行为,顶多也只是"真小人",污染的只是医疗市场的"水流"。而作为市场秩序的主要制定与监督者,政府职能部门的正当职责如果失守,污染的则往往是医疗市场的"水源"。

再如果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些关键人物,打着为医疗市场提供"规则"、"政策"或"监督"等公共产品的旗号,被动甚至主动地卷进个人不当经济利益的角逐中,这条河流很可能变得沆瀣一气,浊浪滔天。毕竟,在一个法治还不健全的社会中,要保证医疗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政府的守夜人角色还是关键中的关键。

不幸的是,无论是从民间打假斗士王海、维权人士田军伟等反映的"工商总局纵容百度虚假广告"的诸多证据中,还是媒体对莆田系医疗给部队医院送礼名单一而再的曝光中,无论是从个别国家级领导为莆系医疗的公然站台、变相广告中,还是一些地方政府与莆系医疗若隐若现的暧昧来往中,无论是从公立医院科室承包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事实(全国仅部队医院就有80多家对外出租了自己的部分科室)中,还是接二连三、屡拒不断的荒唐医疗事故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也许造成魏则西悲剧的因素确实有很多,比如莆系医疗整体素质不高、公立医院效率低、医疗制度漏洞多、私立医疗起低、社会维权成本太高、老百姓医疗消费非理性、部分媒体缺社会良心、媒体监督太无力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个市场容量近两万亿的医疗健康市场,真正在用心为其提供"监督"这样的公共产品的人其实并不多;一些部门虽然貌似也在"例行公事"地奉行监督职责,但最后往往变相地把它做成了一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产品";而一些类似王海、田军伟这样的真正愿意或正在提供"监督"产品的民间个体,又由于社会偏见或既得利益集团有意无意的敷衍、拖延甚至打压,加上自身能力、资源有限,并不能给这个畸形的市场带来多少根本性改变。

对此或许很多人最后还是会把其归因于医疗体制、社会制度的缺陷。但体制、制度毕竟是抽象、僵死的,体制、制度背后的人才是具体、生动的。如果任何有关普通百姓利益的社会问题的追究,最终只能以"监管制度不完善就进一步加强监管制度建设"这样的苍白逻辑,或者以涉案部门内部关起门来运动式的"自查自纠"甚至只是口号式的对内对外宣誓,来结论来了结,而不能穷究到其中具体的关键的个人法律责任——哪怕是道义、道理上的责任,甚至虽然真相被人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挖出来了,但其中相关的一些关键人物要么可以心安理得地选择性"失声",要么可以莫名其妙地"失联",结果哪怕是基本的道理都无处诉求,更遑论终极责任与责任人的真正认定,更有甚者,那些挖掘、提供真相的人反过来居然还要受到这样那样的威胁,很多真实的信息也不断遭到屏蔽,那么这样一个不断死循环式的医疗事故反应模式,其最终酝酿的只能是一个令人更加恐怖、失望与迷茫的医疗"百慕大魔三角",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魏则西不断莫名消失,进而形成一个人人互害、人人自危的社会。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否认医疗监管层一直以来的基本监管努力与成效。事实上,早在1999年,卫生部就发文直接点名过莆系医疗,并将其带头大哥詹国团、陈金秀定性为诈骗团伙首要分子。这一点至少可以表明,监管体系内部虽然存在很多监管盲区、黑洞,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体系内的基本善因。

正是这些善因加上民间的种种软约束,促使民营医疗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积极蜕变,一些莆系医疗也从简单的科室承包升级到了现在的独立品牌模式,产品也由以前低技术含量的性病、皮肤病、美容丰胸等,逐渐向高技术甚至心脑血管病等顶级技术含量领域转型。

只是在这个蜕变过程中,猫与老鼠各种潜规则性的博弈从来没有终止过。特别是由于缺少社会外部监督,加上公立医疗制度本身的诸多缺陷,这种以长官意志为本位的桌底下的博弈,除了可能会给一些民营医院带来种种"侥幸",乃至延缓了民营医疗进化升级的进程与速度,甚至固化部分民营医疗长期以来形成的某种向下的"路径依赖",也给了一些监管者"下作"的机会:要不利用自己在公职部门的一些权力有意无意地"设租",趁机对接体制外医院的"寻租"需求,要不借助自身所在公职部门的像征性权威形象,为莆系医疗站站台、背背书,甚至利用法律界定不清(比如百度推广到底是不是广告还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或监管部门之间软约束(比如地方法院即使判决百度推广是广告行为,但工商总局完全可以"研究研究"的名誉长时间地拖延执行)的空子,对自身应该负起的广告监督责任"爱理不理"。

这些"寻常看不见"的"下作"之举,既便单独拎出来看,并不一定是什么滔天之"恶",顶多只是一种"平庸的恶",甚至有时还会被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成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智慧与生存谋略,或者被一些乡愿之徒、好好先生们和稀泥式的包装成一种"和谐"社会的正能量,也可能被一些"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局为重"等所谓的"政治正确"所消弥,但这些"平庸的恶"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下一旦汇聚到一起,形成一种令人麻木的日常态,必然会"偶尔露狰狞",开出一朵又一朵耀眼的"恶之花",进而让魏则西悲剧"此恨绵绵无休期"。

这也是典型的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悲剧,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考量,结果每个人不仅不能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一些无辜的生命如魏则西、陈仲伟等,更是被作为陪葬品,不断地卷进这种无声的"绞肉机"中。

医疗救赎的北国之春

也许在一些冷漠的人看来,相比于医疗甚至整个社会所取得的长足发展来说,这些普通的生命与尊严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受害个人与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痛苦与绝望。尤其是对于螺旋上升的社会生态文明来说,更可能是一种无形的向下的拖累。

联系到魏则西悲剧之后,紧接着便发生的陈仲伟医生被杀事件,这种忧虑绝不是危言耸听。也就是说,貌似不太相关的魏则西与陈仲伟两起人事,很可能只是蝴蝶效应下,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的翅膀轻扇与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的非线性式的逻辑展开。

更悲剧的是,或许一些人已意识到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但正像有人描述的那样,"知道了真相,却无力开口;即使开口了,却无人倾听"。这种无声的悲剧不禁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铁屋",虽然"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与其醒来被活活地痛苦地闷死,不如"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毕竟还存在着"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也就是说,造成魏则西悲剧的很多客观因素虽然不为我们所控,但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所觉醒,对一些基本医疗问题有一些理性认识乃至共识,对于打破类似魏则西这样的医疗悲剧死循环,未尝不是一种希望,甚至对于已经陷入胶着态的医疗改革来说,还可能是一次溪流淙淙的北国之春。

这些理性共识就是——

回归常识,回归真相

常识指的是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但如果没有真相,常识容易沦为偏见甚至无知,毕竟没有"实然",就不应该轻言"应然"。遗憾的是,由于接受了长期洗脑教育以及很多真相经常性被人屏蔽,很多人脑海里所累积的一些"常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偏见或无知,比如"公共部门应该会更有公心","央视比一般媒体更可信"、"魏则西悲剧中的首祸是百度"、"莆系医院经营应把道德放在首位"、"公立医院科室外包不好"、"医改失败的源头是市场化"等。

要改变这些偏见或者谬误,除了更加多元化的开放性教育,最基本方法还是要更多真相,甚至培育大众追求真相的能力。

毕竟,只有不断追求真相,才能提高自身判断力与怀疑精神。而这种判断力与怀疑精神,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终极幸福,有时相反还会带给个别人苦恼,但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撞墙的时候遭遇最小反弹力。我们相信,只要魏则西悲剧能够暴出更多真相,很多人以前潜意识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偏见或者错觉,自然会慢慢淡化、改变,进而让清醒过来的个人未来就医更加理性,甚至可能让社会医疗改革未来决策走更少弯路。

当然,哪怕了解真相后一些人继续认同以前的"刻版成见",他至少也会在成见上附上更多理性之光,为以前的很想当然加上更多必要前提,进而把医疗救赎引导到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轨道。

回归市场,回归法治

只是从目前魏则西事件的一些初步处理结果看,以上预期还是显得过于乐观。事实上魏则西事件后,卫计委也紧急"叫停医院变相承包科室",军警部队甚至开始全面停止有偿服务。然而,监管层的这种反应表面上大快人心,实际上这里潜藏着又一个常识误区,即认为消除了私营承包或医疗私有化,魏则西悲剧就能消除。

孰不知,这种有意无意简单化甚至是粗暴化的善后模式,或许能掩盖一些深层次真相与某些人的尴尬,却不可能杜绝下一个魏则西悲剧,更可能无谓地浪费财政资源,甚至在医疗领域进一步酿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由于体制的原因,公立医院效率一直低下,是谁都不否认的事实。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改造公立医院也决不存在什么方向性的错误。在这种大方向下,公立医院为满足自身生存能力,把一些科室对外发包也没有大错。

至于承包科室屡出事故,实际上并不是承包本身的问题,而是承包规则与监管失控的问题。如果因为失控问题去否认承包制本身,无疑是因噎废食,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沷掉了。

实际上即使对于医疗产品来说,市场也从来都不是一个坏东西,市场背后的逐利行为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天经正义。毕竟"私人的恶德,即公共的利益",私心私利不仅不是魏则西悲剧的帮凶,反而可能是医疗喜剧的推手。即使是政府监管服务也应该引入市场机制,而不能完全凭借一套空洞的道德说教。

毕竟政府监管者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天然的私利诉求。如果无视监管人基本的人性,这些人性中的恶必然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进而让监管低效甚至失效。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政府高官坦承自己"白天是人,晚上是鬼"的重要原因。防止这种"人鬼情未了"的根本办法,是市场机制既要辅之以"成人达己"的伦理,更需要强力的法治,特别约束行政权力的法治。如果像魏则西悲剧揭示的一样,即使北京某法院已经对百度推广做出了明确的"广告"定性,工商总局还是有意无意地无动于衷,进而让失控的百度推广一而再地成为谋财害命的帮凶,那么工商总局必须因此承担责任。

要不,这样明显的违法违纪面前,说好的"零容忍"呢?说好的"把权利关进笼子里"呢?说好的"全面改革"呢?

回归信仰,回归专业

理性之内靠知识,理性之外靠信仰。即使有伦理与法律的规范,市场仍有理性之光无法照及的地方。这个时候,必须依赖于信仰。但我们提倡的绝不是那种规避真相,甚至模糊真相的信仰,而是用以规避机会主义、甚至规避"平庸的恶"的信仰。

这种信仰,古希腊一则典故为之做了最形象的注脚:菲狄亚斯为神庙雕像,每一处都用心刻画。有人说:雕像后面不必太认真吧,神像在山上,谁能看见后面呢?菲狄亚斯说"上帝看得见!"主治魏则西的那个医生及部队医院,或许在民营医疗制度中有他自己的种种压力,但如果其对生命能够有点敬畏,对患者有一点尊重,在救治魏则西前与后者有充分的沟通,在医患之间做到充分的信息对称,那么即使仍然无法挽救魏则西,其也不至于遭遇道义的讨伐。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像菲狄亚斯一样,是自己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也理应带着"上帝看得见"的信仰与虔诚,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对于这个"专业工作者",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甚至曾经在他的《专业主义》一书中作了专门探寻,发现其词源本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

这也成了大前研一在从事各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中,区别哪些是专业的,哪些是徒有虚名的基本依据,即律师要对人类行为的善恶做出判断,企业家要对顾客、消费者负责,医生、药剂师和护士则要对人的生命负责。

遗憾的是,大前研一最后发现,"几乎所有针对专家的定义,都把焦点对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顾客的存在"。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工作者,陈仲伟的死确实令人心痛,但陈仲伟如果能够生存在一个真正患者导向的医疗体系,这个体系里战略性地设置了专业的客服机构,能对医疗售后服务做出制度性的纠偏与回馈,那么陈仲伟的悲剧是否就能避免,至少能减轻些呢?

回归品牌,回归患者

一个健康的商业社会文明体系中,品牌有且只有一个基本价值,就是解决商品买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减少商业社会中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人际交易成本。然而,由于可资信赖的品牌越来越少,结果无论是在魏则西还是陈仲伟的遭遇中,我们会发现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了。

因为如果魏则西要避免自己的悲剧,必须还要把自己培育成半个医疗专家、半个媒体专家,以让自己跳过密布的医疗陷阱;而陈仲伟要让自己不死,或者即使是死,也能死得其所,那么他仅仅安于做一个优秀的医生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他还要防范任何一个患者把对不健康的医疗制度或者一个虚伪品牌医院的一些不满,非理性地转嫁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一不小心地成为殉葬品。

但显然,任何人都无法做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全能型专家,或者当很多人都来做这种精于算计的"全能专家"时,这个社会就不存在真正的专家,而是充斥着一大群只需精于所谓中国式管理甚至中国式政治的阴阳谋略家、投机家了。

或许有人还是会对此感到困惑:难道广东省人民医院不是个响当当的品牌吗?难道血液中天性地带有"品牌"基因的民营医疗中,就真的没有哪家真在实实在在地做品牌吗?是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中也许确实存在很多患者导向的优秀医疗工作者,但其先天的行政导向制度(医院级别行政主导,医疗产品定价行政主导,医生资历行政主导等),决定了其只能是一个代表性的行政品牌,如果要把患者利益真正地放在第一位,肯定会遇到很多医院本身解决不了的制度性冲突。

而对于民营医院来说,如果身处是一个公立医院主导,进而由多数人"平庸的恶"累积出来的"医疗短缺"市场(这一点从很多公立医院到处都是的人满为患的排队、抢号现象中就能感受得到),任何民营医疗,至少是多数民营医疗,暂时根本不需要高成本地去提供理性的品牌导向、战略导向与价值导向的服务,而只需要以非理性的机会导向以及类似百度搜索那样的意识流式的"下水道"营销,去迎合患者非理性需求时,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但即使是这样,最后也还是请我们记住一点:很多时候,最坏的医疗很可能是民营提供的,但只要假以时间,辅以科学而健康的医疗制度与社会文化,以患者为终极导向的最好的医疗品牌,将来也一定是由民营来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