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对的自然灾害与预防形式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6年 河北邢台地震1976年 唐山地震1991年 洪水1998年 洪水2002年,非典2008年 雪灾

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6年 河北邢台地震1976年 唐山地震
1991年 洪水
1998年 洪水2002年,非典
2008年 雪灾、地震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据说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

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盐水喷雾试验箱,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试验箱。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自然灾害的特征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天津信息。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

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

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 强,波及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灾害影响之重历史罕见。
不能指望天帮忙 只能依靠人努力
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

唐山地震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1976 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唐山的地震,震级8级,震中烈度Ⅺ度。同日18时43分,在距唐山40余千米的滦县又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Ⅸ度。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损失十分严重。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平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邻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坏。有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 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该震的震源错动过程较复杂。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

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淋雨试验箱,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

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发生地震应该如何逃生
?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稳定性试验箱,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

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毒品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

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由于地震带来的火灾而致死亡人数增至10倍以上。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

因此,一旦发现稍有震动,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顾及火源。
?尽管如此,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由于强烈震动,煤气管有可能脱落。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室内其它配管破损情况。
?在工厂作业时,如遇上地震,危险性很大,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首先要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否则,还在运转的机器连同工作人员会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因地震发生的火灾,当火势变强时,在空中可能会形成漩涡形,风向会千变万化。但火源总是固定不变的。看清火的源头,辨明火的燃烧方向后,再逆风而跑是最明智的。

另外,地震过后外出时,切勿走近不大坚固的楼房,因为建筑物受地震摇撼后,随时可能倒塌。
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

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

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打分: 54321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持续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 这场极端气象灾害给了我们许多经验教训。如何加强对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完善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有力、有序、有效防御自然灾害,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
在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发生后,中央政治局、***多次开会研究部署抗冰救灾工作,中央领导亲自指挥并多次赶赴一线进行指导,***各部门紧密合作,各级政府上下配合,各地区齐心合力,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全力支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胜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不惧任何风险的坚定信心、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顽强意志,以及中国***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方针的集中体现,也是夺取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胜利的关键。

我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最近五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较以往大大降低。1990年―2000年,气象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4500人,而2001年以来年平均死亡人数约在2000―3000人之间。1990年―2000年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为3.4%,2001年―2006年平均为1.4%,盐雾腐蚀试验箱。2008年,在天气气候总体异常的不利情况下,全国因气象及其衍生灾害死亡人数较2007年减少783人,这充分展示了我国防灾减灾斗争的巨大成绩。
(二)
有效防御极端气象灾害,必须重视和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应急处置、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气象科技支撑,都需要气象服务保障。
虽然气象部门比较准确地预报了去年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但限于当前天气预报技术水平,我们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在监测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空白区域和薄弱领域。2007年2月,新疆大风灾害暴露出对风灾观测的不足。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又暴露出对凝冻、路面结冰、电力通信线路积冰观测的不足。
在预报方面,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延伸性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建立一周以上时效的延伸期天气预报业务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要能够预估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范围、时间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以利科学确定抗灾战略。


在灾害防御能力方面,还存在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各地各部门科学有效利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有待增强,农业、交通、电力、通信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抗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标准也须提高。
(三)
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并非孤立事件,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区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的一种表现。在我国发生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同时,北半球的北美、中亚也发生了特大暴雪灾害,甚至伊拉克、以色列等地也极为罕见地出现了暴雪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和异常趋势,以往五十年一遇的灾害也许10年、20年就会出现一次。

防御天灾,不能指望天帮忙,只能依靠人努力。
抗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实践表明,制度是最大优势,精神是最宝贵财富,科技是最有效手段。我们应当通过抗御灾害的具体实践,不断强化制度优势,不断解决科技劣势,进而不断探索我国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根本出路。
要着力完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发挥制度优势。加快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定防范雨雪冰冻、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完善预案启动机制,在灾害尚未发生或未造成大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加快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

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减灾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重视和加强10―30天延伸期预报业务、冰冻预报业务、灾害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业务,增强灾害天气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加强我国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加强科研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加强应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中,应当重视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加强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对于自然灾害的防御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低温试验箱,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麻痹。我们要充分看到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严峻挑战和有利条件,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决心,增强信心,不断夺取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胜利。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