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邵飘萍 评论:记者当学邵飘萍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80年前的4月26日,著名报人邵

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80年前的4月26日,著名报人邵飘萍为了捍卫新闻自由,抵抗军阀暴政,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年仅40岁。

今日我们怀念邵飘萍,是因为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坚定信念,是因为他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可贵精神。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笔名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906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

1912年他到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撰文讥讽袁世凯,3年内3次被捕。1914年流亡日本,组织“东京通讯社”,揭露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的本质,从此扬名全国。

袁世凯称帝后,邵飘萍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世凯的罪恶阴谋。1916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称号的记者。在担任《申报》驻京特派员期间,他写下了251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把历史的风云都留在了自己的笔下。

怀念邵飘萍,是因为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与贡献。1918年,邵飘萍自创《京报》,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于壁上,与同人共勉。他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坚持独立自主地表达观点,尽管多次遭到军阀打压,但始终以笔为枪,对社会舆论产生巨大影响,有“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之说。

段祺瑞下野后,邵飘萍返京复办《京报》,并与蔡元培一起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第一期学员就有毛泽东、罗章龙、高君宇、陈公博、谭平山等人。

学员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坚。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邵飘萍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新闻记者要“尽自己的天职”,“平社会之不平”。

他还告诫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时刻生活在角色中,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

邵飘萍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终生恪守的信条,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嗜好,为此他既能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又能与平民百姓广交朋友;在不遗余力地抨击北洋军阀、帝国主义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

邵飘萍本是一介书生,但他心怀文章报国志,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著名报人。无论是30万大洋还是军阀的屠刀,他都坦然面对而不变节。他是出类拔萃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和爱国运动的积极鼓吹者,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熠熠闪亮的明星,他用鲜血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斯人已逝八十载,怀念邵飘萍,本身也就是对现在新闻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激励与期许。(林溪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