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的评价 浅谈汤修慧对邵飘萍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2017-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汤修慧1892年生于杭州,1912年与邵飘萍结为夫妻.1926年,邵飘萍被奉系军阀逮捕杀害,<京报>被迫停刊.1929年汤修慧继承邵飘萍未竟的事业,复办<京报>

汤修慧1892年生于杭州,1912年与邵飘萍结为夫妻。1926年,邵飘萍被奉系军阀逮捕杀害,《京报》被迫停刊。1929年汤修慧继承邵飘萍未竟的事业,复办《京报》。

汤修慧复办《京报》后,致力于《京报》的管理和经营。她秉承了邵飘萍的办报理念,保持了《京报》不同时期风格的一致性,巩固了良好的报纸形象,使《京报》逐渐从低谷中恢复过来。

办报宗旨

20世纪初,政治性报纸在报界占据主流位置。表明政治倾向、阐发政治观点是政治性报纸的第一任务。《京报》的办报宗旨是与主办者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时局分不开的。邵飘萍主办时期,《京报》标榜独立办报,以表达民意、监督政府为宗旨。汤修慧主办时期,《京报》在国内政治主张上被迫趋向保守,强调反帝爱国。

1.邵飘萍:阐发民意,监督政府

在创刊词中,邵飘萍就指明了《京报》的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由此可见《京报》的办报宗旨就是关注时局,阐发民意,监督政府。在建设舆论阵地,对民众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民众的意见传达给政府,联合民众与军阀抗争。

《京报》除了宣扬政治理念、表达民意之外,还开始关注教育,探究社会改良的方法。此外,还将反帝爱国作为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一直冲在反帝的最前线。"五卅惨案"发生后,《京报》是最早报道惨案发生的报纸。

2.汤修慧:政治趋向保守,强调爱国主义

汤修慧主办时期,《京报》宗旨不变,继续关注时局、表达民声。后期《京报》宣传的具体宗旨主要是"主义的军队;整理财政;培养民主;低调的调整地方"。①这一时期《京报》的宗旨虽然没有邵飘萍时期那样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明确的宣传立场,但是仍然指明了《京报》是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复刊后的《京报》在国民党政府的强力压制下处境艰难。因此,在谨慎对待国内政治斗争的情况下,《京报》更加强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对帝国主义侵华事件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和愤慨。

报纸形象

报纸形象是报纸向读者展示的外在和内在的风格。报纸只有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不同于其他报纸的品质特征和风格形象,才能获得特定读者群体的认可,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邵飘萍时期,《京报》确立了公平真确、独立办报的理念,致力于《京报》良好形象的建立。

汤修慧复办《京报》后勇于揭发政府的腐败行为,在完善《京报》形象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京报》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政治平衡,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持妥协态度,影响了初期所塑造的报纸形象。

1.邵飘萍:公平真确,独立办报

公平真确,是邵飘萍创办《京报》的初衷,也是报纸的灵魂。邵飘萍在《京报》刚刚问世时就指出:这张报纸,是"供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之实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②报纸应该成为社会公共舆论的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平等的话语空间。《京报》编辑部悬挂了一幅条幅"铁肩辣手"。邵飘萍意在以此监督和激励同仁肩负起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通过新闻报道揭露社会的不公之处,捍卫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邵飘萍认识到经济独立能够使报刊的独立精神贯彻得更为彻底。他独立筹资办报,建立了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独立的新闻事业。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③他号召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使报纸成为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喉舌。

2.汤修慧:社会效益优先,兼顾政治平衡

复刊后的《京报》秉承了"公平真确"的新闻理念,坚持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公益性是报纸作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应时刻遵循的。报纸应该成为人民大众的喉舌,读者的认可和赞同才是一张报纸的立命之本。在汤修慧的主持下,《京报》对于政府的腐败行径、卖国行为和社会不公的现象,敢怒敢言,保持了独立话语权,成为当时新闻界言论独立的典范。

由此所形成的良好的报纸形象是《京报》宝贵的无形资产,使其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和扩展了稳定的读者群体。

但是《京报》复刊后面临更加严峻的国内形势,国民政府对新闻界实行高压政策,《京报》的言论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寻求政治平衡,对国民政府采取妥协态度。

报纸编辑

《京报》在创刊之初就确立了新闻本位和评论立报的原则。及时详尽的新闻报道和尖锐犀利的评论使《京报》一时风靡京城。汤修慧在接管《京报》后继承了新闻本位的思想。《京报》一贯重视版面编排,汤修慧时期奉行精编主义,精美简洁的编排和优质的印刷成为其吸引读者关注的第一张"名片"。

1.邵飘萍:新闻本位,评论立报

在创办《京报》之初,邵飘萍就将报纸定位为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京报》在注重政论的同时,重视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对孙中山北上、五卅惨案等重大事件,《京报》都做了深入的报道。除了重视新闻的及时报道之外,邵飘萍还十分看重评论的作用。

邵飘萍时期的《京报》注重版面设计和编排。初期的《京报》头版为广告,第二版为社评、国内要闻,第三版为国外要闻、各省新闻等,第四版是广告。

2.汤修慧:重视新闻和评论,坚持精编主义

汤修慧在接管《京报》后继承了新闻本位思想,敢于监督政府,言语犀利,有很强的舆论监督作用。这一时期的评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外重要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将视野投向百姓的生活,关注民生。

汤修慧在编辑上奉行精编主义。后期《京报》在印刷和排版上以精美称雄于新闻界。新闻报道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分类,出现了专门的文化教育和财经新闻板块,新闻类型更加丰富,版面编辑更加有序,增加了报纸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在政治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性的元素,更加亲民。

结 语

《京报》的办报理念对现在媒体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创办宗旨和受众群体是媒体经营者首先要确定的,媒介定位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时代特征,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媒体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把握好平衡点,既要确保"发表社会公共意见"的平台作用,又要开辟多种营销渠道,支撑媒体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在20世纪初风雨如晦的中国社会,《京报》作为发表公共意见和监督政府的平台,成为照亮社会民主发展的一抹曙光。在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媒体更应成为舆论的有效表达者和正确引导者,成为协调社会公众和政府的"无障碍"沟通者。

注释:

①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②③邵飘萍:《邵飘萍新闻学论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第113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