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中药材市场产新出现三大动向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每年9~10两个月,是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产药材产新期.今年东北三省药材产新期的走势与上年大相径庭,上年是在药市疲软中进行,今年则是在药市复苏中交易,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东北三省的药材市场上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新动向,即:去产地采购的人多了,中间商少了;买地道药材的多了,求其他品种的少了;出售药材的人多了,惜售的人少了.笔者在三棵树药市及产区调查后认为,这一新动向的出现,不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季节突发的;二是在全国药市出现转机,由疲软逐步走向复苏的利好环境中渐进

 每年9~10两个月,是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产药材产新期。今年东北三省药材产新期的走势与上年大相径庭,上年是在药市疲软中进行,今年则是在药市复苏中交易,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东北三省的药材市场上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新动向,即:去产地采购的人多了,中间商少了;买地道药材的多了,求其他品种的少了;出售药材的人多了,惜售的人少了。

笔者在三棵树药市及产区调查后认为,这一新动向的出现,不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季节突发的;二是在全国药市出现转机,由疲软逐步走向复苏的利好环境中渐进孕育而成的,直至产新期间凸显,进而瓜熟蒂落。

这一新动向已成为激活东北三省药材市场的“助推器”,为历年所少见,引起了药厂、药商和药农的极大关注。

去产地采购的人多了,中间商少了据对东北三省药材市场调查显示,往年东北地区所产出的各类药材除主要销往主渠道哈尔滨三棵树、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外,小部分还直接出售给全国各地的药厂、药材公司、饮片公司及各类医疗单位。

今年则不同,来东北三省采购药材的客商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绝大多数药厂、药材公司、饮片公司及各类医疗单位少从药材市场进货,他们在取得药监部门发放的“野生药材收购许可证”之后,直接去产地进货,而且进的大多是大货、好货。

据对三省产地调查,自9、10两个月产新前后,有来自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名采购人员零距离地与产地药农洽谈生意,而往年则经过中间商买“二手货”,甚至买“三手货”,这一现象今年则大大减少,减幅在85%以上。

今年缘何去产地的人多了呢?据北京某大型药厂一采购科长对笔者说:“我们零距离地与产地药农对接有许多好处,一是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二是质量有保证,三是药农多收入,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据悉,采购人员除面对面地与药农做药材生意外,还可以直接了解到他们所需求的某一个品种产地的当年产量、质量、库存、药农销售意向以及市场价格等许多信息,经筛选后,为客商所用。


值得关注的是,东北三省产新后,港商及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外商也频频选购药材,并签订了采购意向合同,有的还预付了少量定金以示诚意。

如:韩国几位客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的5处桔梗产地与药农签订了百余吨鲜桔梗的进货合同;韩国客商还在“人参故乡”吉林***白县抚松镇签约欲购买20吨红参的合同,并预付了部分定金。
据初步估算,直接去产地采购药材的客商较往年增加80%左右,而来产地的中间商只有往年的10%左右。

从这一多一少的现象中折射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销商的经销理念又前进了一步,经销的方式、方法更加成熟和灵活。给我们的启示是:传统的药材经销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必须“更新换代”,否则将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汰出局。


买地道药材的人多了,求其他品种的人少了
笔者在各地方一些药材市场上随机采访了各个层次的采购人员,当问及对何种药材感兴趣时,绝大多数客商都表示要买东北三省地道药材,尤其是野生药材。

众多客商认为,东北三省的地道药材以“北药”著称,驰名国内外,其药材品质好,已成为国内外药材市场和中药界的抢手俏货。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客商采购的“北药”品种主要有:山参、人参、关防风、关龙胆、关苍术、刺五加、甘草、麻黄、香柴胡、北柴胡、黄芩……对上述诸多“北药”的采购量各家因需求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大户百吨以上,小户几吨,甚至几百千克。


很多客商对笔者反映,今年他们所需求的东北三省的野生地道药材资源逐年减少,实际采购量仅为需求的20%~30%左右,不足部分只好用非地道品种替代。

客商所反映的问题是客观真实的。据笔者调查了解,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北三省的野生地道药材的蕴藏量每况愈下,其资源仅为20世纪50年代的10%左右,有些品种已基本绝迹,其主要症结在于,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采药人员无序地滥采滥挖捕杀,加之各地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以及开荒、开矿、修路、建房、伐木等一些行为使然。

这一问题,已引起三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省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纷纷出台了《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赋予其权限,履行监管职能,无证严禁采挖采摘捕杀野生动植物药材,科学有序地采挖,使其滋养生息,不断繁衍,以满足市场需求。


出售药材的人多了,惜售的人少了
今年,由于全国各地药材市场复苏,拉升销量增长,价格逐步走高,往年观望惜售的人大大减少。

据业内人士估算,有90%以上的农民积极出售自产药材,只有10%的农民仍然惜售,企盼药价再度上涨,以取得高收入。
据了解,2004年全国药市处于疲软状态,不少品种价格下降,降幅较大,农民经过核算成本后,认为低于成本价,得不偿失,不能马上出售,待涨价有利可图时再出手。

今年药市复苏,绝大多数品种价格上涨,为药农带来商机,于是他们及时出售今年产新的药材,卖上了高价,还有一部分药农是上年采收的药材惜售在手,近期全部抛出。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在黑龙江北五味子主产区的张广才岭东部山区,有5户农民采收的2吨纯熟五味子,由于当年收购价格只有34元,他们不出售+一直留到了今秋,前不久,以65元的高价售给一家药厂,每千克多售了31元,2吨货较上年多收入62,000元,平均每人多收12,400元,让药农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