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写《海马歌舞厅》的马未都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太够呛了,整整一个月没写东西了,真是太随意了,好在没有什么人看我的东西.看来人在无压力下完成点东西挺不容易的,要想把一件与自己毫无利益相干的事做好全凭兴趣,可惜兴趣这东西不太靠谱!如今"马未都"这个名字已经如雷贯耳,似乎在杂志电视上是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认识源于<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这个节目,从08年元月至今已经播出了家具篇和陶瓷篇两大部分.每一集我都看过了,讲得很不错,可能由于此前对"收藏"几乎一无所知,而他刚好给我补上这一课.除此,一

我太够呛了,整整一个月没写东西了,真是太随意了,好在没有什么人看我的东西。看来人在无压力下完成点东西挺不容易的,要想把一件与自己毫无利益相干的事做好全凭兴趣,可惜兴趣这东西不太靠谱!

如今“马未都”这个名字已经如雷贯耳,似乎在杂志电视上是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认识源于《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这个节目,从08年元月至今已经播出了家具篇和陶瓷篇两大部分。每一集我都看过了,讲得很不错,可能由于此前对“收藏”几乎一无所知,而他刚好给我补上这一课。除此,一副刘宝瑞的嗓音加上些小的机智幽默也给他的人气加上不少砝码,不知这回能否在易中天和于丹之后担任起百家讲坛的掌门人呢?

最近研究了一下马未都的人生经历,才发现这比他的讲座更有意思。1955年出生于某军队大院;上小学的时候赶上***,刚学会加减乘除和bp mf就不用上学了;后来在工厂当工人,经常无事可做,便有机会在图书管大量阅读书籍,并深爱上了文学;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写的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并有机会被报刊连载发表,使得不少读者认识了这位叫做“瘦马”(笔名)的人;之后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看中并请去当了编辑,在这十年间这位马编辑挖掘出了王朔、海岩、刘青云等如今的文坛名萃;再后来与海岩合开了家歌舞厅叫“海马歌舞厅”,虽因经营不善以失败告终,但他以此为基础合编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却大受欢迎,还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也是他和冯小刚、王朔等人联合创作的;在80年代初,他爱上了收藏,边工作边倒卖药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一件“四扇钧瓷挂屏”展开了他的新的历程,放弃文学专心于收藏,并在不长的时间就具有了“京城四大玩家之首”的称号;1997年依靠检漏的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之后又在各地开设了分馆……时至今日登上百家讲坛!

每个不平凡的人的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总会让我这样的年轻人感到羡慕甚至崇拜,但细想一下,关于马未都的成功我分析一下不外乎以下几点:

1.生则逢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第一次世界观被改变就是认识到世界上并非人人平等,马未都难得可以作为个正面的例证,说白了就是运气太好了。中国最好的知识份子都与***有缘(严格说是经历***末期),因为那样的压抑成就这般的自由,因为那样的单调成就如此的绚烂,这是马未都的基调或根源(对于“美”有着深层次的认识)。而在他做编辑的年代正好赶上中国文坛最璀璨的十年,只有小学文化基础的他却学到了常人都难接触到的真东西。此后的收藏,是在他25-35岁的阶段,这10年间他狂收爆敛,而正是这期间古董的价格长时间处于谷底。他自己曾经说过“比我大的人,***前章乃器这些藏家,让人整死一半,比我小十岁的人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贵了”。

2.执着于文化:不说这一点我会被误认为狭隘,又不敢多提,真怕沦为机遇+努力的老套。可真理就是具有这般的特性,就是当无数人走过弯路时才会承认他的权威。我认为马未都的高明之处就是没有沉沦于对钱的追求,热爱中国古代文化是他的行为动力,也是他执着的原因。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投资古玩与投资股市一样只有暂时的欣喜,到头大都不太圆满。马未都曾经回忆“所有跟我玩古玩的全被历史淘汰了,北京一个没剩,全国也是,不是下大狱就是吸毒、家破人亡……没有向我这样的,我没卖,卖的人全是死。”

仔细再想想,还有太多就不想说了。

昨天我凑热闹参加了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的《马未都说收藏之家具篇》的首发签售,真的被震撼了一下,一大早万人长队围绕大厦转了一圈还多,不知真是盛世收藏之势还是马未都的“粉丝”助阵。

很难设想自己如果出生在父母那个年代会有怎样的表现,估计照样和别人一样平庸!承认老马能耐!听说从明天起百家讲坛继续播出他的陶瓷序篇和杂项篇,不错!学习学习!至此了,在赞我就真成这位草根英雄的“马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