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英语 译者的文化责任——以辜鸿铭《论语》英译为例兼评理雅各英译本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进入21世纪,文化学热潮稍稍平息,一些西方学者倡导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翻译研究中伦理回归的主张,这无疑将翻译研究导向新的研究维度.但是

进入21世纪,文化学热潮稍稍平息,一些西方学者倡导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翻译研究中伦理回归的主张,这无疑将翻译研究导向新的研究维度。但是归根结底,伦理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而伦理的建构必然围绕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与阐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最重要的翻译主体。在伦理的维度里,译者成为一个道德主体,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系列的道德选择;译者也不是处于一个价值中立的场所,他/她需要考虑如何对待文本,如何对待“自我”与“他者”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其翻译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取舍之间体现了译者对于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伦理态度,体现了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责任。

译者到底是遵循既定的翻译伦理道德规范,还是对既定的翻译伦理进行挑战或背离都会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读者的接受,乃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译者的文化责任这一翻译的伦理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并结合辜鸿铭英译《论语》的翻译实践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引发新的思考与讨论。

引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括介绍了翻译的伦理维度。指出翻译伦理是译者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分别论述了“伦理”和“翻译伦理”的定义,以及译者的文化责任,而后者又具体体现在三个基本的伦理因素:“忠实”、“尊重”和“责任”。 第二章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来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

指出了两人在翻译中的不同倾向,即理译过分重异化,而辜译过分重归化;并认为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及读者对象来确定其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总结部分指明,翻译策略的讨论其实一直与伦理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章是正文的主体部分。从语言,文体风格和文化层面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简单扼要地介绍了理、辜译本的不同特点,着重突出了辜氏的英译特色和文体风格。 第四章探讨了辜鸿铭作为翻译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英译《论语》所体现的文化责任与爱国热情;同时也指出译者应该担当起使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使命。

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归纳和总结。 翻译活动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不同文化应该持有何种态度成为译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译者责任与义务的探讨与规范就势必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翻译研究也就从语言、文化层面过渡到伦理层面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