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与子贡 《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原文]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

    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原文】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读】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

【原文】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解读】孔子意在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不可以贪图安逸、满足安逸,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解读】不止是国家大环境,生活在任何的圈子里都应该这样。有道的环境,可以有啥说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道的环境就不可以这样,说话就要格外小心谨慎,但行为可以直来直去。

【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言"是指话语,我以为"言"可以理解为"思想"更为贴切。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与道德密切相关,与技能技巧关系不大。现在看大学的教育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少有思想值得思考。至于勇敢与仁的关系不难理解。仁善的人一定会有真正的勇敢,而有些勇敢却是莽撞的为私利的,那不是真正的勇敢。孔子所说的勇敢是大勇敢,是无私无畏的勇敢。

【原文】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说:"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荡舟水上作战,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亲身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解读】南宫适是孔子的侄女婿,这个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是一个和有智慧的人。孔子不会打他却高度称赞他,大概也是避亲亲之嫌。后羿和奡这两个人在历史传说中都是勇力过人,孔子赞赏大禹和后稷这样的圣人。

【原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没有小人是仁德的!"

【解读】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着歧义,有人说君子也有不仁德时候,这样理解也有道理。我理解孔子是要说君子、小人与仁的关系。

【原文】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解读】这一段话理解起来各有不同,我无法分清孔子说这句话时候的情境,爱与忠的对象是年长还是年少的应该有区别。于年长的而言:爱他,就不应该让他过于操劳。于年幼者而言:爱他,就不应该不让他勤劳。至于忠,对上应该是施加正确的影响,对下应该是教导他。

【原文】14.8子曰:"为命,裨谌(bì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布政策法令,裨谌起草,世叔研究提供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增删修改,最后再由子产作文辞上的润色加工。"

【解读】文中的四个人是当时郑国的四位贤大夫,体现的是当时郑国制定政令时的严谨、认真和有序,更体现了这四个人的精诚团结与合作。

【原文】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有恩于人的那样一个人。"问子西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是什么人,孔子说:"人才啊。他剥夺了伯氏騈邑三百户的封地,弄得伯氏只好吃粗茶淡饭,但伯氏至死没有怨言。"

【解读】这一章记述孔子评价春秋时期子产、子西和管仲三位执政的人。对子产和管仲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孔子的弟子子羔为政能够做到与管仲一样"罚而不怨"。孔子评价柴羔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淮南子》)康有为称赞管仲为"伟人",孔子称赞管仲为"仁人",都是赞扬他们持正守平,树德不树怨。

【原文】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但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但不骄傲就很容易做到。"

【解读】物质上的贫富左右着人的精神和心灵,尤其是贫困威胁着生命生存的底线的时候,能够没有怨言,就需要具有极高的修养。贫困的时候,人是顾不了太多的,但人一旦富有的时候,就该讲求礼和精神修养了,所谓的富而好礼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富而无骄易。

【原文】14.11子曰:"孟公绰(chuò)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氏赵魏的家臣能力是绰绰有余的,但却做不了縢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解读】为什么能多大国诸卿的家臣却做不了小国的大夫呢?这就涉及到了人才的不同特点。所以,选用人才最重要的就是量才录用,用其所长。孟公绰这个人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却短于才干。

【原文】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么样才能算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聪明明智,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纹饰,也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又进一步说:"现在讲成人的人未必这样?见到好处就想到道义,遇到危急时刻肯于领受使命,长久处于穷困之中却不忘记平生所立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成人了。"

【解读】此章是孔子的成人论。朱熹说:"成人,犹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长,就能智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安德义《论语解读》将成人分为三个层次:圣之成人,君子之成人,士之成人。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君子之成人和士之成人两个层次。我认为,此章所论成人之说,大意是指长成大人,也就是成熟之人的意思。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过程,成人应当是指相对成熟的这种情况。所谓的相对成熟,也就是对世界和人生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就是成人。"三观"的形成,用今天的教育思想来说就需要生命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再换一句话说,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原文】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说:"真的吗,这位老先生不说、不笑、不索取吗?"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这句话的人说错了。他是该说时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符合道义的财物他取要,所以别人不厌烦他取要。"孔子说:"原来是这样,真是这样吗?"

【解读】公叔文子,名拔,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孙子。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公叔文子的使臣。文中的意思提示我们在生活中言笑取要恰到好处,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内心高兴才笑,不高兴不笑;取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不取要。这里既涉及适度、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一致的问题,有涉及到节制的问题。取的问题,能够符合道义还需要明。

【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据防城请求鲁国为他确立继承人,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但我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