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水报道真相 新闻报道的真实与真相

2017-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新闻报道中不要匆忙下结论,不妨多一点耐心,全面了解情况,或伴随事态的发展而审慎地观察解读,这样,才会尽可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全貌,避免片面或失实,造成不良的传

在新闻报道中不要匆忙下结论,不妨多一点耐心,全面了解情况,或伴随事态的发展而审慎地观察解读,这样,才会尽可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全貌,避免片面或失实,造成不良的传播效果。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相是新闻的本质和全貌。

我国有一句古话,叫“眼见为实”,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 而我们记者也常常认为:把亲耳听到,亲眼见到的记录下来就不会失实。现在看来,金科玉律需要修正了,因为不单假相会欺骗双眼,即使眼见的是真实的,这真实也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事实的全部和本质(真相)并没有完全呈现。

去年的一篇报道对此颇有说服力。2004年8月7日,阿拉伯卫视台又播出一名美国人质被斩首的录像,世界各大媒介纷纷予以报道。一名自称本杰明・范德福德的22岁男子坐在椅子上哭诉哀求。

这时,画面中突然伸进一只可怕的手,用冰冷的刀切开了范德福德的喉咙。而正当人们惊愕之时,范德福德正轻松地欣赏着自己导演的这出恶作剧。几小时后,录像中被斩首“人质”的母亲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玩笑。

” 就像是看魔术表演,魔术师让你看到的,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一样。在魔术师范德福德的指挥下,媒介和观众看见的都是真实的假相。因此,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不要匆忙下结论,不妨多一点耐心,全面了解情况,或伴随事态的发展而审慎地观察解读,这样,才会尽可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全貌,避免片面或失实,造成不良的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领域中真实与真相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涉及记者主观上的认识和客观上的采访方法等问题。

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自身主观认识、客观采访方法的局限或失误,导致对事实的判断不全面、不深入、甚至错误,使新闻报道不能准确、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简单说就是“蜻蜓点水、一叶障目”。恰如“盲人摸象”的故事。二是由于要达到某种预先设计好的目的,对事实进行摆布、加工,夸张甚至曲解,使报道与事实的本质发生偏离或背离。简单说就是“指鹿为马、张冠李戴”。 有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往往只根据自己的报道意图,将表面现象作为事物的“本质”来报道,从而使表面现象掩盖了其本质真相。

浙江一家报纸曾刊发了一幅新闻照片,反映的是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在杭州西湖西山公园“花港观鱼”景点的曲桥上观鱼,一派欣喜欢乐的场面。

照片说明的大意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也有条件上“天堂”游览了。然而,读者只要仔细观察这张“新闻照片”,就不难发现,这群农村妇女是清一色的装束:头上包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大襟布褂,腰间系了一条围裙,肩上还挎了一只香袋。

这实际上是那个年代杭嘉湖地区农村妇女上杭州灵隐寺进香的“统一着装”。

也就是说,这张“新闻照片”表面反映的是“农村妇女游西湖”,而这些农村妇女上杭城的真实目的是“灵隐进香”,“游西湖”不过是她们进香以后的乘兴之举,是“进香”之后的“副产品”。因而,这张“新闻照片”,从表面上讲是真实的(这些农村妇女“游西湖”的镜头是实地拍摄,决非暗房技巧),但从本质上讲是失实的。

还有一篇关于“金雾”的报道可谓异曲同工。1988年4月11日上午,北京风沙迷漫,黄尘遮天蔽日,发生了被气象学家称为的“沙尘暴”。

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不敢出门,有的提前下班。这本来是一场灾害,可4月12日某通讯社发的报道却是《金雾罩京城》,你看那描写:“首都北京今天长时间地沐浴在金色的浓雾里……这里所有的人和物都沉浸在金色的寂静的海洋之中。

”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惬意的享受!大有今后“金雾”越多越好的势头。这一报道不但言过其实,还故弄玄虚,灾当喜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读者的批评。新闻失实中还有一类来自“合理想象”。

有一年评全国好新闻,一篇详细描写大客车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而牺牲的通讯《九米拼搏》,经过几道关筛选,还是被拿下来了,因为通讯中的一些内容属于“想象”。 其中写道:“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

……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

人已经牺牲了,这些材料,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作者凭想象加上去的。“合理想象”在新闻中是不合理的! 关于真实与真相的关系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如果事实真相涉及个人隐私不便揭示,隐瞒真相就是善意的谎言。

去年底,全国各地的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地被北京某报傅彪病情已趋于稳定的一则消息所震惊。与此同时,京城另一家媒体北京青年报却以完全匿名的方式刊发了同样的消息。

北京某报的消息几乎从标题就已让人一目了然:“傅彪晚期肝癌手术成功已摘除氧气面罩病情稳定”,报道不仅在开头就点明了傅彪身患“晚期”肝癌的事实,还在文中将傅彪所住医院的名字、目前所住病房的区域、透露傅彪近况的圈中好友的名字都交待得十分清晰。

相比之下,北青报的报道远远不如北京某报那么透明。在文中,傅彪的名字被“某著名演员”取代,所住的医院也只是被写成“某部队医院”,身体近况则笼统地以一句“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来描述。

同样的消息,两家媒体的处理方式却迥然不同,在如今新闻大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北青报对此事“欲说还休”的态度不无反常。而“反常”背后引发的“新闻报道真相是否要顾及个人隐私”话题却值得深思。

北青报文化新闻部记者表示,傅彪的病情暴发得十分突然,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本人先住了院,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担心,傅彪和妻子都希望能将此事瞒过他们,同时再专心地投入治疗。如此一来,媒体的“低调”成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我们的原则就是不涉及隐私,保护病人更好地治疗、不被干扰。尤其希望不要给他的家人增添痛苦。傅彪的那些圈中好友之所以在面对媒体询问时纷纷表示‘无法证实’,同样是为了保护他。” 单从新闻角度看,北京某报的那篇报道无疑是合格的,事件、人物、细节一应俱全,完全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

反观北青报的消息,说的是同一回事,关键部分却是避实就虚、遮遮掩掩。但这样的新闻,善意的回避真相!何妨? 揭示真相的过程中,除记者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的采访方法两点外,利益真相也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新闻采访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新闻机构与记者互动;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互动;新闻传播与社会影响互动。无论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必然影响真相的揭示。

新闻机构有经济利益、记者有社会关系利益、被采访对象有本位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真相的揭示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事情。 因此,我们的记者应当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不要过分吹捧,不要盲目贬低,不要匆忙下结论。

新闻报道要讲科学,新闻工作者要全面、深入、客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的学习,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能浮在表面,要沉得下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守望者”。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