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水的故事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林白水

2017-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林白水(1874-1926),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又号退室学者,中年自号白水,1874年1月17日生于福建闽侯.少年从母读十三经及古诗文

      林白水(1874-1926),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又号退室学者,中年自号白水,1874年1月17日生于福建闽侯。少年从母读十三经及古诗文,14岁随舅家私塾读书,爱好古文,擅长写作,不屑于科举功名,狂放不羁。

他受塾师高啸桐及其友人影响,向往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痛恨清廷腐败,力求改变社会现状。他的伯父林履中为北洋海军扬威舰管带,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英勇殉职。此事给林白水以深刻的刺激,激发了他的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思想。

      当林白水20岁时,离开福建到杭州,在林伯颖家教家馆。在这期间,林白水阅读新书,博览报刊,眼界更加开阔。1898年,杭州知府林迪臣创办蚕桑学堂,聘请林白水执教,知府幕府的知名之士林纾、高啸桐、高梦旦兄弟等,常与林白水来往。

他年假回闽,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创办福州蒙学堂,后又返回杭州。1901年,林白水任杭州求是书院总教席,经常夜间召集学生,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同年6月,他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撰写《论看报的好处》的发刊词,倡导用白话文撰写社论和中外新闻,文字力求通俗易懂。1902年春,林白水与蔡元培、蒋观云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以编订教科书、改良教育为己任,并推动各地兴办新式教育。

11月,南洋公学发生学生退学风潮,他与蔡元培、吴敬恒、黄宗仰等人又成立了爱国学社,把从南洋公学及南京陆师学堂退学的爱国青年集于一堂,并出版《学生世界》杂志,在学生中鼓吹反清革命。

      他还与蔡元培等人发起建立爱国女校,以造成俄国虚无党式的女青年为宗旨,把研究化学、制造炸弹列为必修课。1903年初,林白水东渡日本。不久,俄国胁迫清政府允其独占东北,引起留日学生的愤慨,遂决定成立拒俄义勇队,发起了拒俄运动。

5月2日,拒俄义勇队定名为学生军,林白水任丙区二分队队长、天天参加操练,准备奔赴抗俄疆场。拒俄义勇队被迫解散后,他们随即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进行革命活动。

后因清使馆出面干涉,林白水愤而返国。同年12月,林白水与蔡元培、刘师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刊登沙俄侵华的消息,反对沙俄侵略中国东北,宣传俄国虚无主义。翌年3月,改《俄事警闻》为《警钟日报》,林白水任总主笔,将拒俄与革命结合起来,宣传爱国思想。

1904年4月26日,他在《警钟日报》上介绍了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华革命军”的经过,及这个组织的16字誓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第一次在国内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政治纲领。

1905年春,《警钟日报》揭露德国侵占中国山东权利的种种罪行,引起德国驻上海领事的粗暴干涉。林白水针锋相对,据理驳斥。清政府以“有辱国体”为罪名,查封了《警钟日报》,逮捕了两名报社同人。

      早在1903年12月,林白水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中国白话报》,以宣传民主主义革命为宗旨,猛烈抨击清政府的专制政治,并积极鼓吹暗杀。他将下层民众作为自己的宣传对象,办白话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小孩、妇女个个明白,个个增进学问。

他提出“天下是我们老百姓的天下”,官吏“本是替我们百姓办事的,就像店里请的伙计一样”,洋溢着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该报以反帝爱国为主体,对沙俄在东北的罪行和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危机局势,作了痛切陈词。他以论说、新闻、时事问答等多种形式向民众灌输爱国思想。

      林白水在《中国白话报》上,还辛辣嘲讽康梁立宪派,以多种形式启发民众反清革命。此外,《中国白话报》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术等做了比较系统的通俗介绍。在“历史”一栏中,他介绍了《中国历史大略》、《人种》、《政体》、《交通》、《兵制》、《田赋》、《刑法》、《宗教》等多种专题,这是用新的文体撰写中国历史的较早尝试。

林白水主办的《中国白话报》,极受读者欢迎,发行量激增。

第9期时,在各地有代办处20个,到16期时,已经增至46个,很多青年就是受到林白水主办的《中国白话报》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的。林白水对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04年11月,上海发生万福华暗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未遂案件,万福华被逮捕。林白水、蔡元培、刘师培等奔走营救,延请律师为万福华出庭辩护。林白水因此受到清政府注视,离沪返闽。不久,他自费再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

      1905年12月,应清政府要求,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引起留日学生的强烈抗议,200余人离日返国,林白水也返回福建,与表弟黄展云共同编写《高等小学修身课本》(八册)。随后,林白水去上海,以译著投稿度日。1908年,他翻译出版了《日本明治教育史》。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11月9日,福建独立,成立福建军政府,林白水出任军政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并任共和党福建支部长。

      1913年初,他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林白水到北京后,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参、众两院议员职务,一律资遣回籍。

林白水不得不回闽,帮办军务善后。不久,他因与督办意见不和,辞职入京。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林白水受友人刘师培、薛大可、梁鸿志等人的影响,也随声附和,撰表劝进,成为帝制派的一员。10月,林白水被袁世凯委任为参政院参政。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忧愤死去。8月,国会复会,林白水辞去议席,专门从事新闻工作。9月1日,林白水与王士澄、黄秋岳、梁鸿志等人创办《公言报》,林白水任主笔。

作为安福系的言论机关,林白水积极为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鼓吹。1919年2月,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开幕的当天,林白水主持的《和平日刊》在上海创刊。该报站在北京政府的立场上,紧密配合会议的进行,积极鼓吹“和平”。

5月,和平会议宣告破裂,林白水主办的《和平日刊》也随之停刊,成了昙花一现的刊物。林白水从上海回到北京后,仍主持《公言报》。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被迫下野,《公言报》被迫停刊。

      1921年春,林白水在财政总长周自齐的支持下,与胡政之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林任社长,胡为总编辑,宣称愿“树改造报业之风气,作革新社会之前马”。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该报对新闻事件能够据实直书,论辩透彻,言论尖刻,为北洋政府嫉恨。

翌年2月10日,《新社会报》因刊登吴佩孚搬运飞机炸弹及盐余公债黑幕等消息,被北京政府警察厅勒令停刊三个月。5月1日复刊时,林白水不得不按照北洋政府的意思,去一个“新”字,改为《社会日报》方准出版。

该报许多头条消息、时评均由林白水执笔。他的文章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有事实有分析,夹叙夹议,形成一种新的新闻模式,风行一时,为当时许多记者所模仿。1923年10月,曹锟贿选总统,林白水撰文攻击议员受贿,《社会日报》馆再遭封闭,林白水被禁3月余。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林白水在《社会日报》上连续发表《吾人对中山先生之敬意》、《时局与孙中山》、《欢迎孙中山》等时评。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林白水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在《社会日报》发表特别启事,拒绝刊登英日两国的广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年夏,林白水为《社会日报》增印副刊《生春红》,自称“为社会留此公共言论机关,为平民作一发抒意见代表”,“专以提倡风雅,导扬文化,发挥艺术为宗旨”。

      1926年4月初,奉鲁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进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15日,国民军撤离北京退往南口。林白水对国民军寄予深切同情,在报道中赞扬国民军“秩序井井”,“态度从容”,几个钟头之内全行撤退,北京全城未受惊扰。

这个报道遭到奉直军阀的嫉恨,成了他们日后杀害林白水的“罪证”。国民军退出北京后,段祺瑞宣布下台。4月21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时评,略述他与安福系的始末,宣布与段祺瑞决裂。

此时,他对军阀的反动本质,已有初步认识。他在《社会日报》上撰文,抨击奉直军阀的倒行逆施,言语激烈,毫无顾忌。奉鲁军阀张宗昌等人进入北京后,疯狂镇压爱国运动,屠杀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钳制舆论,封闭报社。

在异常恐怖的气氛下,新闻界人人自危。林白水没有惧怕,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奉鲁军阀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罪行。他撰文指出:“军阀既军阀,多半不利于民,有害于国”;他还指出:“时至今日,若犹以讨赤为言,兵连祸结,则赤党之洪水猛兽未见,而不赤之洪水猛兽先来”。

言语激烈,毫无顾忌。有人劝告他,不要因言论招祸,他回答说:“世间还有公道,读报的还能辨别黑白是非,我就是因文字贾祸,也很值得。

”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讽刺一心想当财政总长的潘复和张宗昌。潘复恼羞成怒,要求张宗昌把林白水处死。6日凌晨1时许,京畿宪兵司令王琦奉张宗昌之命,带副官、弁兵数人,到《社会日报》社找林白水。

王琦谎称张宗昌有事要面见林白水,由副官挟林白水上车,直接开往宪兵第二营。王琦立即审讯,露出狰狞面目,以“通敌有据”的莫须有的罪名,判处林白水死刑。林白水挥笔写下遗书:“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必佑我家也!”清晨4时许,林白水在北京天桥被杀害。

      奉鲁军阀残杀林白水的罪行激起了新闻界的愤慨。林被害的第二天,北京《晨报》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军阀暴行:“邵飘萍尸骨未寒,林白水复惨遭枪决,恐怖时代之民命,曾鸡犬不若”,疾呼“军阀不除,民困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