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亭负面报道 都市类报纸负面社会新闻报道分析及改进措施

2017-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都市类报纸负面社会新闻报道分析及改进措施随着我国报刊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都市类报纸占据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重要,报纸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以传者为本位

都市类报纸负面社会新闻报道分析及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报刊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都市类报纸占据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重要,报纸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以传者为本位向贴近读者的受众本位的转变过程,从原来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出访、接见外宾等外事活动,各种类型的会议、决策制定等,到如今的娱乐、体育、社会等领域的软新闻增加。媒介多样的功能逐渐得到实现,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提供功能、环境监测以及提供娱乐等功能。

但是,我也发现了报纸都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某些方面,我最关注的就是报纸在社会新闻领域对车祸、打架斗殴、跳楼、杀人、火灾等新闻过多的报道。这一现象在报纸逐渐采用了新闻热线、目击者新闻报料以扩大信息来源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负面社会新闻不仅在数量上占强势地位,而且相似或同类事件频现报端,那么,这类新闻的报道分量、报道角度以及出现的频度是怎样的?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主要以新京报为个案,展开我的分析。

图例:

上图表所反映的数据是11月1日至5日新京报主要是社会版所刊载的负面社会新闻的条数及其内容的大概分类。从中可以看出,车祸和打架斗殴以及跳楼跳地铁等方面的内容相

对较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具体而言,我主要以这五天内出现的跳楼跳地铁方面的报道为例,分析都市报纸的社会新闻提供了怎样的信息环境,以及报纸是采用怎样的报道方式来提供的。

第一、社会新闻中的负面新闻被编辑给予相当的重视,一旦被认为刺激性强,引人注目,即会在版面表现上占优势地位。《七旬翁火屋逃生跳楼坠亡》(1日)在版面最上方的位置,以通栏标题、本版标题中最大字号冲击人们的视觉,占的版面总空间接近四分之一;《男子悬空中纺大厦22层》(3日)位处最上方,通栏且最大字号的标题、并配有男子位于楼顶的现场图片,图片与文章正文文字的比例为3:2;《男子高楼坠落身亡》(4日)配有整版唯一的图片,是事发大楼的仰拍图,图文处于版面中心的位置;《一女子跳地铁受轻伤》(4日)由于和前一篇处在一个版面上,相对不太突出;《金地国际花园一工人坠楼身亡》(5日)位置不明显,文章较短。

可以发现,如果说这些事件能够通过编辑、记者的把关成为见报的新闻具有某种偶然性的话,比如说它们恰巧被目击,并且被目击者当作新闻线索提供给媒体,那么它们被编辑突出强调则有一定的必然性,即媒体投资者、内容制作者希望提供能够引起绝大多数受众兴趣的内容,并且希望利用版面语言突出这些内容,吸引人们的视线。这从各大都市报纸都加强了社会新闻报道并且对车祸、斗殴等负面新闻表现出较大关注可以看出来。

第二、报道模式的固定程式化,既使人们对此类新闻感兴趣,又使人们麻木不仁。横向比较这五篇报道,并结合报纸关于其它社会负面新闻的报道,可以发现它们的报道模式。首先,提出新闻五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昨天中午12时许,外地来京的小刘在现代城对面的金地国际花园7号楼24层阳台上施工时,坠楼身亡。”(《金地国际花园一工人坠楼身亡》)这是其中代表性很强的一个导语,除了五要素外,有的报道可能会使用直接引语开头,如“送他去医院时,我还觉得不会出事„„”(《七旬翁火屋逃生跳楼坠亡》),增强现场感。

新闻主体部分几个基本要素是,事件发生地点的现场描述,现场目击者怎么说,负责处理的公安机关怎么说,事发地的业主如何说。

但总体来看,新闻偏重于现场描述和目击者的亲眼所见,其中多有据说,有确实消息称等尚未得到最终确认的二手消息,而关于事件确切的原因、解决、如何预防,基本上都含糊带过。这和相关负责单位以及公安机关所谓的“不便透露”有关,也和这类新闻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报道模式有关系。记者编辑们更关心的是新闻事件本身的离奇带来的吸引注意力的效果,而不一定是它的警世意义,甚至没有对事件当事人的人道主义同情心。

我认为,都市类报纸对负面社会新闻的这种报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充满动荡、事故、欺骗的媒介环境,根据传播学涵化理论,这种媒介环境可能导致读者对他们身处其中的真实社会环境作出不安全的判断。媒体仍然是人们了解广袤世界的窗口。这和涵化理论所指出的三个现实有关,即“媒介现实”、“社会现实”和“观念现实”。现阶段来看,世界各方面

的发展都日新月异,人们凭借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无法全面的了解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媒体收集来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我们的生活小圈子里可能一年也很难碰到几次跳楼事件,而通过读报,五天之内就发生了五起这样的事情。因此,媒体具有集合作用,能突出放大某一方面的重要,同时缩小某些方面的影响。

同时,媒体予以强势突出的内容会给人们造成更强势的影响。车祸新闻在我所监测的五天里只有五起,而事实上,今年1至9月份,北京共发生死亡事故1029起,死亡1139人,以共273天计算,平均每天3.77起,平均每天死亡4.

17人。这表明,具体到车祸新闻来说,媒体的报道不是多了甚至还少了。但是考虑到,年底的一条数字新闻给出一个总的事故数字“1029”与我们每天从报端看到一两起车祸新闻相比,前者带给人们的震撼远远小于后者。

因为也许一个统计数据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每天沉浸在车祸新闻里会形成很强的积累效应。人们实在没有能力也没有途径从宏观、整体上看自己生活的世界,社会新闻中比较频繁出现的车祸、打架斗殴、诈骗、谋杀、火灾等负面消息,无疑会给人们从宏观上判断社会安全形成负面力量。

因此,考虑到媒介在影响受众对环境判断上的作用,我提出几点关于社会新闻报道的建议。

第一,增强编辑对社会新闻题材的把关。社会新闻涉及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仅这五天内涉及的其它社会新闻就有施工弄断水管导致附近居民停水,单身高学历者集体相亲,离婚案件,高校某学生离家出走等。根据我们的个人经验,社会新闻形形色色,方方面面,负面社会新闻确实存在,但是否只要是打架斗殴、车祸死人就可以刊登出来?根据怎样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来把关呢?编辑不能单纯考虑事件的新奇性、刺激性,还应兼顾社会效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第二,调控负面社会新闻的比例。我们通过新闻理论的学习得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媒体的一贯原则。我在前面的分析中也提到,媒体具有突出放大某方面内容的作用,即使一个很小的事情,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也能造成相当强烈的反响。

社会每天发生的事情是媒体无法完全提供的,因此才有了对新闻取舍的必要。因此,即使是把所有的版面都用来报道当天发生的负面社会新闻都不够用。因此,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控各方面内容见报的比例,正确引导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