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冯骥才民俗小说的现代主义与民族保护主义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论文摘要:在新时期文学猛然敞开大门迎接陌生的外界各色文学思潮时,冯骥才的民俗小说也自然被评论家们有理有据地归为寻根文学的一支通过解读他的小说,不但可以揭示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保护主义矛盾统一的原因,还能梳理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保护主义矛盾统一的特色.论文关键词:冯骥才;创作风格;忧患意识;民俗小说尽管冯骥才初入文坛时就汇入了伤痕文学的洪流,但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两支文学大军.因为他既不是"归来者",也没有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

论文摘要:在新时期文学猛然敞开大门迎接陌生的外界各色文学思潮时,冯骥才的民俗小说也自然被评论家们有理有据地归为寻根文学的一支通过解读他的小说,不但可以揭示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保护主义矛盾统一的原因,还能梳理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保护主义矛盾统一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冯骥才;创作风格;忧患意识;民俗小说

尽管冯骥才初入文坛时就汇入了伤痕文学的洪流,但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两支文学大军。因为他既不是“归来者”,也没有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这个身份更适合他。在平静诗意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粗暴地击碎时,身心所受的巨大创伤使他不自觉地汇入伤痕文学的大军中,可是随着时问的推进,原先的伤口化作一种对痛的记忆深入他的灵魂。

曾经的苦难并没有淹没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诗意心灵,而是唤醒了他对时代的责任感,这与他原本就积淀颇深的艺术才华相结合,撑起了一个丰富的冯骥才创作世界。

在新时期文学猛然敞开大门迎接陌生的外界各色文学思潮时,冯骥才的民俗小说也自然被评论家们有理有据地归为寻根文学的一支。虽然这些小说所带来的好评和引起的争议到现在为止仍没有较明确的定论,但冯骥才作为一个视域开阔、自愿背负沉重文化负担的思索者形象却突显无疑。

一、冯骥才民俗小说创作的缘由——忧患意识与环保意识

冯骥才不仅是一个勤奋的作家,还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文人,从在这点上看来,他是很传统的。从“伤痕文学”到“反思小说”,通过小说表达感情、抒发政见一直是他的写作的动机。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

如果说70年代末的“伤痕文学”作品是用事实“批”现实,80年代的“反思小说”是借历史“寓”当代,到了90年代的“城市文化忧患”意识就是看未来“论”今天了。 作为一个站在世纪之交的,划时代门槛上的作家,冯骥才的使命感特别强。

综观当今文学界,像他那样有热情又有能力,将社会文化工作为己任的作家屈指可数。 然而,冯骥才更是改革派,是放眼未来的、坚定又理智的改革派。众所周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使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但不可讳言,它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作为一个文化人,冯骥才首先看到和关心的当然是文化领域中发生的事情。他说:“正像80年代初我关注畸形社会中种种小入物的命运一样,进入90年代后,我特别关注在急速现代化与市场化中文化的命运。

一方面,由于文化问题跑到台前,变得紧迫和危急;另一方面也许我是文化人,便自觉地关注甚至关切到文化本身。在当前城市正走向趋同化的飞速演变中我相信自己的一种可怕的预感,即30年后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

清一色全是高楼大厦。这是多么迫在眉睫又水深火热的文化问题!文化的魅力是个性,文化的乏味是类同。那么,为此而呼,而争,而辩而战,不应是我们的责任?” 面对中国百年未见的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冯骥才没有陶醉在经济繁荣的现象中,他的头脑越来越清醒;他投身于城市的历史遗迹保护和挽救活动,为搜集和继承民间艺术而奔走。

他敏锐文学的触角,文人的社会责任,使他焦虑,逼他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