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冯骥才]冯骥才小小说《泥人张》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家简介]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

【作家简介】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挡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象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篇二 : 令人叹服的冯骥才小小说《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

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喀嚓”,不等病人觉痛,断骨就接上了。贴上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道他的大名叫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的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了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是摔坏了胳膊,疼的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的,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是还哼呦哼呦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做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了,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个绰号就表现的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饶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的接着打牌。

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前面,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边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知道点灯时分,肚子空的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是,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面的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里一放。在华大夫惊讶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个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个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欣赏:

本文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冯骥才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难得冯骥才掌握了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人物使用出来。

《苏七块》,冯骥才的短篇小说。小说开头闲笔一般,交代时代背景“民国初年”。然后以鲁迅先生所谓“画眼睛”的方法,以极其凝练的笔法描写他笔下的人物“苏七块”。强调他精湛的医术,神奇的精神气质,重点强调了他“格色”的规矩——“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所以,理解小说的这个人物,把握作者对自己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形象和创作初衷,是绕不开这个“格色的规矩”的。

民国初年,那是怎样的社会环境?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那是一个没有“规则”的时代,拳头是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而苏七块,正是这样的时代里卑微而苟且存在的小人物的典型。他要活着,要从没有规则的社会里,争取一点生存的空间。

所以才有了他的“格色的规矩”,才有了面对弱小的求助者,“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牌桌上的“冷酷”。可是,冷酷的规则,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又是情理之中的写出了苏七块施药救人,却不求感恩的举动。苏七块的格色,是他的无奈,更是他的真实。

我想,好的小小说,是要塑造时代中具有广泛代表性,同时又极具个性的人物;是以塑造人物来书写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

冯骥才的这篇小小说,正是实现了这一创作原则的优秀的小说。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米兰.昆德拉。苏七块用他“格色”的规矩,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自由——纵是卑微,甚至遭遇批判——也依然,充满尊严。

喜欢这样人物,喜欢这样的自由存在的人们。

篇三 : 泥人张 冯骥才

泥人张 冯骥才

你从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否则换来的将是别人的厌恶和远离.要善于动脑 后发制人 从“主题”的角度来说:通过描写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表现了 从 主题”的角度来说 泥人张技艺的高超和智勇双全,表达了作者对泥人张的敬佩以及为民间 有这样的“奇人” “绝活”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