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小说之《冯五爷》赏析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讲之前,先说说作者冯骥才先生的爷爷.冯骥才先生的爷爷叫冯友苓,16岁那年,离开宁波的慈城老家,独自到天津闯荡.刚开始,这个冯友苓在一个叫隆昌海味点当店员,由于这个小伙计肯吃苦,手脚勤快,所以很受老板器重.老板器重了,所以锻炼的机会也多了,那么,交际也广了,朋友也多了,这业务嘛也提高上去了.机会就是会给那些勤奋的人.这不,有一个朋友开了个饭店,饭店里缺个经理.这饭店经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当得不行,生意不好,饭店就得关门.所以,这个职位有压力,也有挑战.可冯友苓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冯友苓做了那

讲之前,先说说作者冯骥才先生的爷爷。冯骥才先生的爷爷叫冯友苓,16岁那年,离开宁波的慈城老家,独自到天津闯荡。刚开始,这个冯友苓在一个叫隆昌海味点当店员,由于这个小伙计肯吃苦,手脚勤快,所以很受老板器重。老板器重了,所以锻炼的机会也多了,那么,交际也广了,朋友也多了,这业务嘛也提高上去了。

机会就是会给那些勤奋的人。这不,有一个朋友开了个饭店,饭店里缺个经理。这饭店经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当得不行,生意不好,饭店就得关门。所以,这个职位有压力,也有挑战。可冯友苓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冯友苓做了那个饭店的经理后,饭店的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生意火爆。嘿,冯家开始发家了。

在别人的饭店里做了几年经理后,冯友苓就想自己当老板了。他与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名字叫“永安”的饭店。这名字取得不错吧,永安,永远平安。你来吃饭,祝你平平安安;我开饭店,生意也做得平平安安。好!所以,刚开始,永安饭店的生意真是红火,冯友苓的名气在天津也开始大了起来。

其实,冯友苓的饭店生意好,与他为人也有关系。这个冯友苓心肠好,仁慈,而且谦和儒雅,又信佛,从来都是宽厚待人,不害人。守着那句话:宁可人人负我,而我绝不负人。

冯友苓这一处世态度好,可开饭店做生意,你要是不外松内紧,门槛精一点,那就不行了。饭店的一个伙计看冯友苓这人好糊弄,就开始打起了歪主意。他经常把饭店里的东西往外偷,偷去换钱。这冯友苓有时就是知道了,也不深究。这饭店生意是好,可也经不住贼肆无忌惮地偷啊。这个永安饭店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后只得停业关门了。那冯友苓关了饭店,到一家保险公司做经理去了。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和今天要讲的《冯五爷》有关系。这《冯五爷》里的饭店老板冯五爷的生活原型就是冯骥才先生的爷爷冯友苓。这写小说啊,从来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一点痕迹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这个《冯五爷》写得可真好,好在哪里?我水平有限,说不好,那就随便聊聊。

一、冯骥才先生写的作品,生动有趣,故事耐看。就说这篇《冯五爷》里,那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得是没话说,冯先生的想像也奇特。我举几个例子,你看看。

1、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

这个翁伍章是谁?我解释一下,翁伍章是嘉庆间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其牙球雕刻极为工巧,世代家传,现已传到其孙翁荣标,而球层已达45层,可谓巧夺天功。你看,人家说一个人如何聪明,不说这人眼睛亮,耳朵灵。而是说,那脑瓜复杂,精巧,他就想到了那种工艺品,还有,这样的说法,还渗透点传统文化的东西,让你知道点我们的民间工艺家,工艺水平。

2、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

这个比喻是写人的外貌的。冯骥才先生是画家,这中国画里有一种技法,叫写意。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勾勒出来了,还传神。我还看到过一种漫画,画得很夸张,真人绝对不是那样的,可是,你一看,就肯定能认出这个人是谁。你看,冯先生这个比喻,把人比作鱼,而且是鲫鱼。如果,没有了后面的“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你一定对这个冯五爷印象不深。这人骨头如鱼刺,这细皮嫩肉像鱼肚。绝了,比得还自圆其说。

小说中用比喻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不分析了,你自己看吧,自己琢磨好了。

二、语言有特色。这故事讲得从容,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读的时候,可以边喝口茶,边赏玩一下。“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四字一句,一句一顿,简洁而有节奏感。“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这一句,是议论,与情节推进看似无关,其实是引出冯五爷脑袋好使,一眼就瞅准了赚钱的行当。很像我们宁波人,有经商的脑袋。

三、这故事写得有技巧。本篇小说的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留悬念,让你吊着胃口读。请看:

“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上一长,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你看,读到这里,读者你也会和那个冯五爷一样纳闷吧,这是怎么回事?钱到哪里去了?好,故事继续讲,知道原因了,原来饭店里有伙计在偷东西,把饭店的东西往墙外扔。

冯五爷就采取了措施,在饭店后院墙头安装电网,辞掉那些不信任的人,只留下个宁波老家带来的那个胖厨子。

可饭店还是亏空啊?到底是什么原因?读者一定想知道的,吊着你胃口呢。这胖厨子当年给冯五爷的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冯五爷的爷爷做饭,那根早扎在冯家了,这样的人信得过啊。可有小僮说这个胖厨子是真小偷。那是不是呢?冯五爷想知道,读者也想知道,最后,胖厨子在冯五爷的眼皮底下,偷了肉,大摇大摆地走了。那偷技让人想到了有个戏叫《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绝了。

四、冯骥才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常常不要背景,只要人物,这样做是为了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人物个性的刻画上,就像中国戏剧往往不要布景一样,至于小说中的奇人奇事,有的在民间有些影子,绝大部分是按照民间传奇的方式创造的。

有些素材还来自于现实。我读过一篇评论,说《俗世奇人》只是一种民间故事的转述。我笑了,笑我们的评论家太不会看小说了。”这个《冯五爷》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拿出小说的最后一句:“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

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有时候,一个文化人或者一个读书人会受那些不读书或者没文化的人糊弄了,那么,就算你《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有什么用?是不是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