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恒竹笛演奏 访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王次恒,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他的演奏醇厚圆润.典雅华丽.高亢明亮.豪放热情.刚柔相济.极富个性,深深地突出了南北两派笛子综合性的传统风格. 1980年-1984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赵松庭,曾永清,蓝玉崧等教授.1984年至今,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笛子演奏员.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笛子首席.管乐声部长.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优秀专家.荣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笛子协会副会长,中国葫芦丝.巴乌协会副会长

【导读】王次恒,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他的演奏醇厚圆润、典雅华丽、高亢明亮、豪放热情、刚柔相济、极富个性,深深地突出了南北两派笛子综合性的传统风格。 1980年-1984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赵松庭,曾永清,蓝玉崧等教授。

1984年至今,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笛子演奏员。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笛子首席、管乐声部长、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部优秀专家、荣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笛子协会副会长,中国葫芦丝、巴乌协会副会长。文化部国家职业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华艺术奖评委,文化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评委,“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笛子比赛评委,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

任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及音乐会评审。 优秀而有深度内涵的笛箫演奏艺术使他在国内、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

1987年获首届全国广东音乐邀请赛演奏一等奖,1989年获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二等奖;同年在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笛子独奏最高金奖及最高艺术家荣誉证书;1991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团音乐比赛中荣获最高优秀演奏奖,1999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团国庆五十周年评比展演中荣获最高优秀演奏奖,2010年-2013年连续四年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最高优秀演奏奖。

他在演奏的同时也参与创作笛箫作品。主要有《桑园春》、《燕归来》、《塞外随想》(与邵恩合作)、《钗头凤幻想》(与王直合作)、《空山望月》(与王时合作)、《傣寨情歌》、《乡愁》等。出版发表的著作有:《笛子演奏教程》及VCD示范教程、《名家教竹笛》及VCD示范教程、《笛子入门与提高》及CD示范教程、《青少年学竹笛》及CD示范教程、《箫演奏入门与提高实用教程》、《箫演奏入门》及VCD示范教程、《葫芦丝基础教程》及CD示范教程。

王次恒经常代表国家艺术团出访演出,进行文化学术交流及讲学活动,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笛箫独奏音乐会,1990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笛子独奏音乐会曾引起极大的反响。2010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南山截竹横北斗”笛子独奏音乐会。

在国际著名的音乐厅举办的音乐会中担任笛子独奏,如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联合国会议大厅、林肯中心剧场、芝加哥交响乐厅、奥地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希腊的希洛德古剧场、俄罗斯的玛林斯基剧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和日本的札幌音乐厅都曾留下他独奏的身影。

【正文】记者:浙江杭州是著名的竹笛之乡,笛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片土地上,更是孕育出了当代众多杰出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制笛师,他们在笛坛的位置可以说举足轻重,为中国竹笛艺术文化的普及、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浙江杭州,也因此素有孕育竹笛艺术家摇篮的美誉。

今朝已誉满笛坛的您,也成长于这片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土地上,而自幼习笛,且因耳濡目染?“淡妆浓抹总相宜”准确地衡定了杭州城的风格、品味与性格,千百年来一直沿传至今。

城之风、之品、之性,是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您演奏的风格呢?性格决定风格,我们想知道,您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性格?艺术上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王次恒:是的,其实无论是竹笛,还是其它传统乐器,都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

就竹笛来说,自古便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婉约、轻柔,北派遒劲、豪放。其风格形成与当地地域文化、人文风情、生活语言、戏曲艺术等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人文风情探寻,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南北方不同地域人们性情差异的表现。南方人的性格细腻、温柔。因此其音乐风格抒情委婉、优美深情。而北方人性格刚烈、泼辣、热情,所以音乐风格粗犷豪放,热情欢快。人的性情差异造就了音乐风格之差异,同时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形成了南北颇有差异的音乐风格。

这一点在其它的艺术形式中也能够体现,比如民歌、戏曲等等,都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较为独立的音乐文化,衍生出特有的音乐风格。

就我自己而言,我出生于浙江,其音乐、戏曲等音乐艺术与竹笛伴奏紧密相连,因此浙江、杭州等地学习竹笛的人数是非常多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我得到了南派风格的熏陶与滋养,但却因为地域的原因对北方的音乐风格了解并不深入,这也是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就读的原因。

来到北京,我广泛地接触到了北方各家流派的音乐风格,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文化,这些都是我在南方所接触不到的。越是深入学习,我就发现音乐的博大精深,我很努力地去学习、去采风,去深入这些地域了解其音乐风格的根源。

现如今,我已经五十五岁了,可以说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都在我成长、成熟的道路上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聆听了我的演奏之后,都很难评价我到底属于哪一派别,演奏北方音乐时,他们会觉得我是北方人,可我却是道地的南方人。

其实,这与我对待音乐的态度有关。对于传统,我认为我们应该去继承与传承前辈们的演奏风格,将这些精髓的内涵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规规矩矩地保持自身的特质与韵味不改变,现在我在演奏一些传统作品时,都会去听听老唱片,听一听老前辈的演奏,避免自己的演奏走样,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不能够背离的。

而对于现代创作作品,我们则没有必要将自己划分,或是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文化或是流派风格之中。

我最近去广东、福建采风,结合岭南民间音乐文化素材创作了一首笛曲《梦家园》,里面不仅采用了广东音乐、福建南音,还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我觉得对待现代创作作品我们就不要太保守,完全可以将符合自身创作乐思的演奏手法、创作手段等等内容融汇其中,这些都可以为现代作品所用,无需去束缚自己,反而应该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创作。

但是反过来,对于传统的继承,是一点都不能够背离民族音乐传统的特质,这是不能够混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