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恒吹奏法 中国笛子演奏家 王次恒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王次恒是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是中国民族乐坛上相当活跃的人物之一.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管乐研究会会员.以及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中国笛子首席.    王次恒195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在青少年时代就随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学习,后于1980年同时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府.他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还得到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并民族器乐教育家蓝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1984年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成为笛子独奏

    王次恒是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是中国民族乐坛上相当活跃的人物之一。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管乐研究会会员、以及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中国笛子首席。

    王次恒195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在青少年时代就随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学习,后于1980年同时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两府。他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

还得到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并民族器乐教育家蓝玉崧教授的多方面指教。1984年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成为笛子独奏演员。此期间又先后受益于北派笛子名师王铁锤先生以及南派名师陆春龄先生。

由于他的好学不倦与不断求索,在音乐处理上体现出较高的音乐修养。深深地突出了南北两派笛子综合性的传统风格。       王次恒的演奏醇厚圆润、典雅华丽、又高亢明亮、豪放热情、刚柔相济、极富个性。

他不但先后参加了“振兴中华之声”、“振兴民族音乐”、“丝竹神韵”等重大音乐会的演出活动并担任独奏,受到音乐前辈吕骥、李焕之、时乐蒙等的赞赏。而且和作曲家密切合作,写作了不少新的乐曲,并首创了“卡腔”、“滚奏”等新的竹笛技巧,以及大胆地将北方小邦笛所擅长的大段连续吐音与大跳运用在低音笛的演奏上。

    优秀而有深度内涵的笛演奏艺术,使王次恒多次在中国境内境外的音乐比赛中获奖。包括1982年以笛创作曲《桑园春》获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作品三等奖、1987年在首届全国广东音乐邀请赛上获独奏一等奖、1989年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中获二等奖、1989年七月份在朝鲜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笛子独奏最高金奖、以及1991年参加中国文化部演出评比获优秀演员奖。

    王次恒于1990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的笛独奏音乐会,得到民族音乐界极高的评价。吕骥先生特别称之为:“王次恒的演奏在继承我国传统演奏法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是当代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王次恒也多次代表中国出访过奥地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国,场场演出均获成功,获得高度的赞誉。

    王次恒十分注重文化修养,又虚心向学,不对任何流派抱有偏见,永远在思索着如何建立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

箫声笛韵性情人——访著名笛箫演奏家王次恒

    文/孟建军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没有搞音乐的,我学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在王次恒家里,他向记者聊起了他的过去:“小时候,我与外婆住在杭州。

一次,当音乐老师的舅妈来看外婆,顺便把在浙江越剧团吹笛子的学生也带来了。舅妈的学生吹笛子时,正在哭闹的我竟止住了哭声,凝神听他吹笛子,那个吹笛子的学生也觉着很有趣。”王次恒谈起大人们提起过的这些早年的事情,笑说自己的笛缘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其实,王次恒真正接触笛子是在文革期间。当时,王次恒所在班级的同学几乎都学吹笛子,他自己也因此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当街头广播里播放笛子曲时,王次恒总会驻足聆听。中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当年的《春苗》、《创业》等影片上映后,王次恒能很快把里边的插曲改编成笛子独奏曲演奏,他还经常代表学校出去比赛并年年获奖。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若不是在农场当了13年农民的哥哥王次炤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王次恒还没有勇气参加音乐学院的考试呢。因为文革时期他曾被数家文艺团体录取,终因父亲有所谓的“历史问题”而被拒之门外。

    这个祖辈没有人从事音乐工作的家庭欣逢盛世,两个孩子先后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从此,这个普通人家便诞生了两位从事音乐的艺术家,一个是哥哥王次炤,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另一个就是王次恒,著名笛子演奏家。

    说起考试还有一段趣事:1980年的一天,22岁的王次恒从中央音乐学院参加完笛子专业考试之后,又日夜兼程奔赴上海。在上海音乐学院报名处,工作人员竟劝他别报了,说笛子专业与中央音乐学院一样也只招一名,况且还有当年附中的毕业生也参加考试。

言外之意报了名也未必考得上。王次恒说:“既然来了,就让我试一试”。一试通过,二试通过,三试通过。就是这位不被人看好的非科班出身的考生令主考老师刮目相看。当中央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同时落到王次恒手里的时候,他最终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

    广泛涉猎 汲取营养

    80年代,在音乐学院上学的王次恒就曾与周龙、张小夫、谭盾合作,演奏过周龙的《空谷流水》、张小夫的《咏春三章》、谭盾的《足迹》等这些用新的音乐语汇创作的较早的现代派音乐作品。在人们印象当中,笛子演奏较前卫的音乐作品似乎有些勉为其难,而王次恒却不信这个。他通过反复吹奏,很快就能将难度较大的多种元素交织的现代音乐作品啃了下来,拓宽了笛子的语汇,增强了笛子的表现力。

    王次恒综合南北、东西的演奏风格,不局限在某一门派上,因此在音乐表现上幅度大、变化多。他说:“传统音乐的形成,多变很重要。吹传统曲目,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

”他称在中央音乐学院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蓝玉崧教授。蓝玉崧虽是二胡教授,但他很博学,还是音乐学家、书法家和器乐教育家。“我除了与曾永清教授学习笛子外,时常找蓝玉崧上课。他讲课的角度与别人不一样,文化视角非常宽,他所走的路子与其它人不一样,可惜去世太早。”王次恒惋惜地说。

    民族音乐需要完善

    王次恒说,民族音乐要振兴发展,没有好的作品很难振兴、发展和提高。现在上附中的学生就可以把一些传统、现代的笛子曲目吹完,而上大学则是把冷饭重炒一遍,结果使一些人对笛子越来越没兴趣。

王次恒还说:“教师的教学示范一定要准确、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出与教师的差距,看到离教师的示范要求还有多远。”他的观点是:业余的学生也要给人感觉是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训练过的。程度可以浅,但不能给人“业余”的感觉。

搞民族音乐知识面要宽,就像与人交往,要接纳人家,多看别人的优点。王次恒坦率地承认,中国民族音乐仍处在发展阶段,教学、演奏上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音准、平衡、编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这要靠一代代的人去努力、发展和改造,需要吸收西洋音乐科学、完善的优点来弥补。” 他说。

    保持一颗超然的心

    王次恒既有南方人的细腻,又有北方人的粗犷。业余时间他喜欢养花、喝工夫茶,充分享受充满亲情的淡泊的家庭生活。他也爱交各界朋友,但前提是:不孝敬父母的人不与之交往。他说,平生最鄙视那些靠投机钻营、依靠某些后台而招摇过市的人。对于慕名而来、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也会给予真诚的帮助。他说:“我是从困难时期过来的,对于弱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人都应该这样。”

    他劝诫学习民乐的年轻朋友“不要怕晚,要把完整的高中念完。文化积累多一点,学音乐的后劲就比较足。”曾经有美国、新加坡的一些朋友让他办移民,他表示“我不会去的,因为搞民族音乐根就在中国。不能说薪水高就去。谁脑子里都有经济的概念,但一些事情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他说,我喜欢的作品,帮人家试奏,贴钱也愿意;我不喜欢的事情,人家给多少钱也不干。”这就是王次恒的性格。

    作为中央民族乐团笛子首席、管乐声部长,国家一级演员的王次恒,他的演奏既醇厚圆润、典雅华丽,又高亢明亮、豪放热情,刚柔相济,极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