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1788年生于但泽(Danzig),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

    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1788年生于但泽(Danzig),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唯意志论哲学的先驱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悲观主义哲学家。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当一头蠢驴去照镜子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虽然这是形容他的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World as Will andRepresentation")被当时冷遇的抱怨话,却为后来自己的成名留下了不朽的注解。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被后人欢迎,有其必然性。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谓意志为主,智慧为次的理论,人类的行动决定于“意志”而不决定于“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观念的简单性,他写东西的时候,很少使用术语,只用少数易于了解的无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专门名词就够了;第五,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叔本华是近代兴起的唯意志论哲学流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石,同时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是确定无疑的。

   近代,有许多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瓦格纳、托玛斯;罗曼等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归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

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内涵体现在4个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而从历史上讲,关于叔本华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即他的悲观论和他的意志高于知识之说。

   毫无疑问,在悲观主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叔本华是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正是由于叔本华,“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的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建立于生命意志学说上的,他认为因果律在自然界与人的意志中同样存在的说法,认为意志进入经验界就无处不受动机支配,意志的本体有没有自由我们无法知道,但在经验的世界中,自由不过是一个空虚的概念,没有实在内容,人的行为总是受因果律支配。

按照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认为人类本质上就是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本质上不过是盲目的求生意志,所以人对人是狼.人生就是善与恶的永恒争执。这不仅是他的意志论的理解,更是他悲观主义的体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叔本华曾说:“人生的钟摆,往复于痛苦无聊之间,如环无端,而不知其所终。”是说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是摆钟一样来回摆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的成分.

人生做为意志的否定:痛苦的摆脱意志对自我的控制.自杀并不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相反自杀是强烈肯定意志的一种现象,自杀者只是对轮到他们头上的生活条件不满而已,并没有放弃生命意志,只是在他毁灭了个别现象时放弃了生命.绝食则不同,是对欲求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弃了意志.

   叔本华认为,悲剧快感是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而产生的听天由命感,叔本华“意力为世界之本体”的观点,把生活归结为生物体保持生存和延续生存以及发展的要求,归结为食色的欲望。

总之,生活就是一种生存意志。意志看作是一种不能遏制而又必须否定、必须放弃,从而使世界归于“无”的盲目力量,人生做为意志的肯定:痛苦于一切生命本质上既是痛苦,意志的肯定就是不为任何的认识所干扰的,常住欲求本身.

一般弥漫人类生活的就是这种欲求.人生做为意志的肯定,其结果就是痛苦,没有持久的幸福.所谓的幸福其实根本就是幻觉,而痛苦确是实实在在的,与其追求幸福不如逃避不幸。而对于死亡,既然出生之前的虚无和死之后的虚无并无不同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恐惧死亡呢?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一切欲求的基础却是需要的缺陷,也就是痛苦,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

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叔本华曾经说,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   

   “越是神经系统发达的动物,对痛苦的感觉也就更高,而且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越高.到了人,这种痛苦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世界是盲目的意志,人生是这意志的表象,二者均无意义。”

   我相信懂佛学的人读了叔本华的这些言论也许会误以为这是得道高僧的开示,这毫不称奇。叔本华厌恶基督教,喜欢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他都爱好。我们都知道佛学所讲的生死轮回,前世今生都是叫我们顺生而非逆生,让我们积善而非行恶,要我们放弃对“欲”的追求。

这一切是在神学的思想氛围笼罩下的另一种悲观主义哲学表现。正因叔本华推崇佛学的思想,其本身的思想也与佛学相互联系印证。其高明之处在于把奥妙的哲理严谨通俗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德国哲学把握住群众基础的根本。

   而我们受过十几年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熏陶(或者说毒害),应该会对“唯心”,“唯意识”之类的书籍有抵触情绪。所以指望叔本华的书在国内流行是不可能的。这只能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只是事实上哲学从根本上来说解决人生的问题。唯物辩证法逻辑性很强,擅长于解决政治经济学之类的现实问题,但是到了解释人生问题的时候却以春秋笔法带过,有东郭先生之嫌。叔本华创建的唯意识论揭示了人生意义这样的根本问题。

对待这么大的问题,难得叔本华能够绕开唯物辩证的机械和宗教哲学的虚幻,将伟大的智慧融于平实的文字之中。虽然这种智慧可能被其他的天才超越,但是能够恩泽世人的却寥寥无几。况且伟大的智慧未必都能够被凡人躯体所承受,所以尼采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