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的感情生活 尘世之歌 | 郑小瑛演绎马勒与拉罗

2019-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7年7月18日晚19:30,郑小瑛指挥将会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并携手当今华人歌唱家的中坚力量孙砾.王丰及杨光与大提琴新锐徐暄涵,带领我们走进马勒与拉罗的心灵世界.八十八岁高龄的郑小瑛叱咤乐坛已半个多世纪,她是中国音乐界的功勋级人物,也曾是吕嘉音乐总监的老师.今晚,她通过这场意味深长的音乐会,令我们有机会领略其艺术境界的伟岸与长青.其中不仅闪耀着她作为长者悉心提携幼苗的高风亮节,也将折射出她老骥伏枥献身音乐的精神和她历经人生沧桑后的达观洞明.郑小瑛的感情生活 尘世之歌 | 郑小瑛演绎马勒

2017年7月18日晚19:30,郑小瑛指挥将会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并携手当今华人歌唱家的中坚力量孙砾、王丰及杨光与大提琴新锐徐暄涵,带领我们走进马勒与拉罗的心灵世界。

八十八岁高龄的郑小瑛叱咤乐坛已半个多世纪,她是中国音乐界的功勋级人物,也曾是吕嘉音乐总监的老师。今晚,她通过这场意味深长的音乐会,令我们有机会领略其艺术境界的伟岸与长青。其中不仅闪耀着她作为长者悉心提携幼苗的高风亮节,也将折射出她老骥伏枥献身音乐的精神和她历经人生沧桑后的达观洞明。

郑小瑛的感情生活 尘世之歌 | 郑小瑛演绎马勒与拉罗

徐暄涵九岁便荣获匈牙利大卫· 波帕尔大提琴比赛头奖, 也是深受郑小瑛先生欣赏的新时代音乐新苗。今晚, 她将以十岁出头的年纪来驾驭拉罗(1823-1892)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浓厚民族情的的大提琴协奏曲。

郑小瑛的感情生活 尘世之歌 | 郑小瑛演绎马勒与拉罗

她与拉罗写于1874 年的这杰出作品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她与八十八高龄郑小瑛先生忘年之交的情谊与合作,都说明了音乐及其所饱含的人类情感生生不息的生长与传承。历经数个时代,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早已不再是静卧于乐谱中的音符,而是成了在每一代人心灵与情感中活跃和脉动的具象的爱恨情仇。

郑小瑛的感情生活 尘世之歌 | 郑小瑛演绎马勒与拉罗

由此,音乐家们基于音乐而形成的友谊也早已超越了个人范畴,而使他们因对人类情感不遗余力的探究与诠释而成为大众共同珍惜的友人。

在这方面,马勒(1860-1911)堪称杰出范例。我们都未曾见过马勒,但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着迷,并试图穿越历史迷雾去探究马勒的生活与时代及其内心的情感细节,不仅为了更好去解读他音乐中那些复杂但却充满魔力的精神符号,也更是为了透过对他作品及人生样本的触摸去观照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为自己找到解答人生疑惑和获取心灵力量的源泉。

今晚上演的两部马勒作品, 都是他为声乐与乐队而作的重要作品,也是他在不同人生时期内心世界的极致映射。完成于1885 年的《流浪少年之歌》,堪称是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马勒在历经爱情挫折后的沉思与总结,也是一部奠定了马勒在以大型交响及声乐作品来反映人生哲思方面不朽地位的作品。

完成于1909 年的《尘世之歌》,则是步入生命晚年的马勒在历经了种种人生悲剧后的人生告白,其中蕴含了他与那些以告别俗世并归隐远方为人生之德的中国文人的共鸣,也闪烁着他从尼采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中汲取到的人生灵感,并由此透着他对死亡虽有些许畏惧但终将等闲视之、虽有恋恋不舍但终极张臂将其拥抱的心境变迁。

他与那些中国唐代诗人当然从未谋面,但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诚如我们在今天对马勒的景仰与热爱,也再次说明了人类无论地域及文化而情感相通的天性。

郑小瑛先生不仅是马勒热心的研究者和演绎者,更曾不懈投入精力对多部马勒作品的唱词进行译配修订,使整个作品能以中文优雅的句法与韵脚进行演唱。这样的编译修订工作绝对是一项浩大工程,其中不仅折射出郑小瑛先生在音乐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也凝聚了她沧桑人生的智慧光芒与心灵历练。

今晚也将是这两部中文版马勒作品的北京首演,郑小瑛先生与孙砾、王丰及杨光这三位实力派歌唱家的联手出演,也必将让今晚无限难忘。

音乐会艺术家

郑小瑛

郑小瑛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留学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我国第一个志愿者乐团< 爱乐女> 室内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郑小瑛曾成功地在2 0 多个国家指挥演出,曾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和两枚俄中友谊荣誉勋章,被世界合唱理事会邀请出任世界合唱比赛——荣誉艺术主席团永久成员。

她也是中国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她的多名学生已在国内外交响乐团和歌剧院里担纲。她更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她边讲边演的表演形式被媒体誉为“郑小瑛模式”,而备受广大听众欢迎。

她曾荣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和“中华文化人物”等奖项,还曾获福建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 0 年杰出建设者等2 0 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她还被中央歌剧院授予“终身荣誉指挥”,被福建省歌舞剧院聘为终身荣誉顾问,2 0 1 6 年由她率领福建交响乐团在澳大利亚“土楼南行”,创下了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 土楼回响>1 5 年内在1 2 个国家上演了6 6 场的我国大型交响乐演出最高纪录,圆了这位客家女的“土楼环球梦”。

目前她还在努力推动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实践着她“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与大众共享美妙音乐的人生追求。

孙砾

作为当今最活跃的男中音歌唱家,孙砾曾获多项音乐赛事大奖,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美声金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并多次应邀参加文化部、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作为歌剧表演艺术家,孙砾在中外四十余部歌剧中担任主角,作品涉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近现代多种风格体裁。

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卡门》中的斗牛士、《茶花女》中的老阿芒、《弄臣》中的弄臣等,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与国内外许多顶尖艺术家及院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

徐暄涵

徐暄涵,8岁开始学习大提琴,9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1岁前往新加坡跟随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教授继续学习。2015年,10岁的徐暄涵在杭州大剧院成功举办大提琴独奏音乐会,和杭州爱乐乐团成功合作《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在2016音乐季中,徐暄涵和著名指挥家朱其元先生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川音交响乐团和厦门爱乐乐团成功合作《圣桑大提琴协奏曲》。徐暄涵在学琴半年后就开始陆续获得多个国内国际大提琴比赛头奖,其中包括匈牙利David.

Popper国际大提琴比赛,香港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以及北京爱琴杯国际大提琴比赛。9岁以最小年纪入选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未来音乐家音乐会,10岁被破格录取只招收12-18岁最优秀年轻艺术家的皇家山音乐学院晨兴音乐桥,并获全奖。

杨光

著名旅美女中音歌唱家杨光女士先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及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曾以获英国卡迪夫歌唱家大赛唯一大奖首位华人及多明哥歌剧大赛第一名而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界关注,后签约于美国哥伦比亚古典音乐经济公司而正式步入国际一线歌剧舞台,出演了诸如贝利尼、威尔第、马斯卡尼、瓦格纳等大歌剧中的主要女中音角色,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在歌剧演出间隙,杨光女士还活跃于丰富的音乐会舞台,与诸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担任过许多经典交响声乐作品女中音独唱,如马勒的《大地之歌》《青年流浪者之歌》《c小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等。

主要合作过的中外指挥家有:郑小瑛、陈燮阳、汤沐海、吕嘉、安德鲁.戴维斯(英)、卡洛·李奇(意)等。

王丰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曾赴意大利米兰研习考察歌剧,先后师从蔡静仪教授、周小燕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先生、意大利著名男高音Pier MirandaFerraro大师。

作为男主角主演的歌剧有:《图兰朵特》《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乡村骑士》《丑角》《托斯卡》《费德里奥》《白毛女》,中国原创歌剧《热瓦普恋歌》等:曾两度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音乐会曲目

马勒:流浪少年之歌

马勒于1883年创作了这部声乐套曲,,又或译作“流浪者之歌”,“旅行者之歌”。其灵感源于他早期追求女高音歌唱家约翰娜·他赫特并以失败告终的经历。这段爱情经历也启发了马勒于1888年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虽然《第一交响曲》屡次演出都不成功,但马勒依然对他的这部早期作品十分满意。所以,马勒的《流浪少年之歌》与《第一交响曲》的关系甚密。

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

在《流浪少年之歌》的四首歌中,马勒将自己想象成一位流浪少年,在世间历经爱情带来的触及心灵的激动、痛苦、兴奋,却最终走向无尽地孤单和漂泊。但这部作品并不是作曲家对爱情经历的具体描述,而是对自己痛苦体验的表达以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悲叹。

节选自邵燕《马勒和他的两首“歌”》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爱德华·拉罗在1876年与比利时大提琴家阿道夫·菲舍尔合作,创作了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于次年在巴黎冬季马戏团馆进行首演,菲舍尔担纲大提琴独奏。

第一乐章以慢板开场,接着过渡到庄严的快板,并行进至乐章结束。开场部分有几个小节的管弦乐,接着大提琴独奏以重复三遍的即兴主题汇入,乐章随即进入快速部分,以大量使用疾风骤雨式的琶音和快速不间断的十六分音符为特色。

第二乐章以舒缓的小行板开场,行进为活泼的急快板,又回到小行板。在第二乐章结尾之前,急快板再次回归,大提琴独奏与管弦乐团的拨奏和弦结束本乐章的演绎。大提琴独奏以舒缓的行板开启第三乐章,管弦乐队随后加入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音乐逐渐呈现出节奏为活泼的快板的回旋曲式,大提琴独奏以回旋曲主题强势回归。该乐章的主题基于D大调大音阶,伴有一个迅速的降调。乐章的余下部分延续活泼的快板。大提琴独奏以一个急速的音阶结尾,收于一个作为基音的升C调颤音。

马勒:尘世之歌(又译:大地之歌)

1907年,马勒愤然辞去了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乐队指挥的职务后,遭遇其四岁的爱女夭折,又发现他自己患有心脏病,生活的连番打击致使马勒的心境在此刻跌至谷底。

在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马勒读到了由德国汉斯· 贝特格自由翻译的中国古诗集《中国之笛》。由于这部诗集是根据汉斯·海尔曼的德译本《中国抒情诗》(1905年版)、朱迪斯·戈谢的法译本《玉书》(1902年版)和赫维·圣丹尼斯(即德理文侯爵)的法译本《唐诗》(1862版)等再译的,因此马勒读到的这本诗集,虽然与中国原诗已经相去甚远但其中有关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中国诗人悲壮的情怀和瑰丽的诗意正吻合了马勒当时的心境,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于是马勒从《中国之笛》中选了七首几经转译后的中国唐诗,谱写成由六个乐章组成的交响乐套曲《尘世之歌》。作品的副标题为“为男高音与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马勒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在其生前演出过。《尘世之歌》这部作品也是在马勒逝世半年后的1911年11月20日由他的弟子布鲁诺·瓦尔特执棒首演于德国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