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宝的诗 文韬武略的诗人郑文宝

2017-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最初在唐宋诗歌选集看到这首诗<柳枝词>时(题目为后来编者所加),

"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最初在唐宋诗歌选集看到这首诗《柳枝词》时(题目为后来编者所加),诗歌柔软轻盈,造语警拔,情致深婉。最初我以为是刘禹锡李煜一流诗人的作品,后来看作者郑文宝,竟然是同里诗人。

郑文宝,字仲贤,宁化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生于周太祖顺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年六十一岁。初事李煜,累官校书郎。入宋,尝衣蓑荷笠以渔者见煜于私第。后补广文馆生,为李方所知。文宝能诗,善篆书,又工鼓琴。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修武(今河南获嘉)主簿、大理评事、梓州(今四川三台)录事参军,续转光禄寺丞,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通判。召拜殿中丞,授陕西转运副使、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河东(今山西境)转运使、刑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等职。

其间,曾因政事失误被劾,被贬为蓝山(湖南省境)、枝江(湖北省境)县令。淳化二年(991年),郑文宝调任殿中丞,并奉命出使四川、陕西负责清理整顿税收。

当时四川、陕西一带地方官为了增加税收,规定登口岸经商的商人要交纳"到岸税",商人们苦不堪言。郑文宝奏请朝廷免除商人的"到岸钱",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深得百姓拥戴。郑文宝在川、陕期间,正逢夔州广武驻军叛乱;叛军四处抢劫,惊扰百姓。

郑文宝作为朝廷钦差大员果断担负起平叛重任。他当机立断,率军乘船顺流而下,一夜行程数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一举歼灭叛军。因此,他获得朝廷嘉奖,赏赐五品朝服,升任陕西转运副使。

    郑文宝在陕西任职期间,正值闹灾荒,庄稼歉收,灾民流离失所。他为灾民着想,劝当地豪门富商捐出三万斛粮食赈灾,使八万六千多灾民暂时得救。转运使的职责是负责粮食督运,责任重大,又十分辛苦。

郑文宝忠于职守,不畏艰难,先后12次亲自带队从环庆(今甘肃环县与庆阳一带)穿过沙漠,督运粮草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沿途多为荒凉的沙漠和少数民族居住区。郑文宝为了详细了解民情,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当地风俗,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欢迎。他每到一处少数民族区都受到当地酋长的热情款待,有的酋长还认他为干父。

    咸平年间(998-1003年)西部边境经常遭到以李继迁为首的党项族地方武装的侵扰。他们抢夺朝廷钱粮,掠夺百姓财物,使这一带老百姓陷入战乱之中,居无定所,民不聊生。一次,李继迁竟劫走宋朝运往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粮草;并且攻占清远(灵武东南),围困灵武,直接威胁到国家西部边境的安全。

朝廷委任郑文宝以工部员外郎兼随军转运使之职负责平乱。郑文宝受命后,冒雪率精兵轻装奔袭清远,一举击败李继迁,解除了灵武的危急。

在郑文宝任工部员外郎期间,守卫环庆的龙猛卒部士兵七年未换防,又常常不能按时领到军饷,遂产生思乡和不满的情绪,逐渐酿成谋乱。郑文宝得知后,他体恤和同情士兵的处境,果断决定先借库银发放军饷,以安定军心;然后上奏朝廷,并且表示支取的库银由他偿还。

朝廷体谅到郑文宝的良苦用心,便下诏免除库银的偿还。鉴于郑文宝在这一期间所取得的功绩,朝廷赐郑文宝以黄金和紫袍,并且官迁刑部员外郎。

  景德三年(1006年),郑文宝奉诏回京,在途中染上了疾病。他上表朝廷请求批准他留居地方当一名闲散官。宋真宗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留居在儿子郑於陵任职的襄城县。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员外郎,暨忠武军行军司马。但是,郑文宝因病未能到职。

    郑文宝留居襄城养病期间,除了写大量诗词歌赋之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纂修南唐国史。他是由南唐入宋的,目睹了南唐辛酸的国运和国史,有必要为后人留下这段真实的史事。于是,他收聚了大量的、丰富的史料。

并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写成《江表志》3卷。《江表志》记叙了南唐各代的朝廷大政,弥补徐铉、汤说《江南录》的许多缺漏,多为后人研究南唐史所采用,后来陆游作《南唐书》就采用其中不少内容。

尔后,郑文宝又以丛谈琐事缀辑成《南唐近事》1卷,类似小说体裁,富有史实。大中祥符六年,郑文宝逝世于襄城;后归葬宁化故里。郑文宝一生著作颇丰,除《江表志》、《南唐近事》之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历代帝王谱》、《谈苑》、《玉玺记》、《郑文宝集》等。

郑文宝的一生及富传奇性。他是全才式的人物,《东都事略》说他"善篆工琴",其篆书受业于南唐吏部尚书徐铉,徐铉甚至评论这位得意弟子的篆书小字超过了李阳冰;郑文宝的鼓琴据说曾师从崔遵度,崔对其演奏的评语是:"恐古有之,若今则无。

"可见他的书法和音乐也是顶尖水平。此外还有人说他"好谈方略",于军事的学问颇为精通。接下来谈谈作为诗人的郑文宝其诗歌的地位及其影响。

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说:"长安陌上无穷柳,惟有垂杨管别离"。他另一首诗说"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正因为是离别题材的诗歌,所以后世诗人给郑文宝的离别诗"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加上柳枝词的题目。郑文宝的《柳枝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的不舍。

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酒半酣"酒只半酣,不能尽兴,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三四句,字面上是说自己和友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要别离,仿佛表明离别的决心,实际上是借对天气的埋怨,进一步抒发自己和他(她)依依不舍的深情。

其中的神来之笔是对离狠的表达,这里用一个"载"字,将抽象的离愁别绪,化为可触可感的具体事物。后世词人宋祁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玉楼春》),与郑诗的"载"有曲艺同工之妙。

别离诗的风流早已为唐朝诗人写尽,但这首诗的格局是可以和最优秀的唐诗相比肩的。此诗用清新柔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动的送别场面,极富诗情画意,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为后来许多词曲作者所仿效。

周邦彦把这首诗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些词句显见地都是受了本诗的影响写出的。 再看稍后于郑,一代宗师的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柳永的祖父柳崇,父亲柳宜都和郑文宝一样,曾在南唐为官,(见郑文宝《江表志》卷下,载柳宣官监察御史)。

柳永的词《雨霖铃》,其中的名句"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是别离,同样的酒,同样的舟,读来似曾相识,简直可以感受到郑文宝《柳枝词》的风流余韵。

    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坛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当时其他各国不能比肩的。后世有南唐诗人群之说,其中最重要的诗人是徐铉、李建勋、李中、郑文宝、韩熙载、江文蔚等人。也就是说在当时,郑文宝就是一个全国性有影响的大诗人。根据福建诗歌历史来看,郑文宝应该也是闽西北最早的一位有全国性影响的大诗人。 

    被誉为持论公允,考证详赡的《蔡宽夫诗话》,其中对郑文宝诗歌有很高的评价:"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尝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

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有。好事者或填入乐府。仲贤当前辈未贵杜诗时,〔独〕知爱尚。这里说到南唐宋初时节人们还没有重视杜甫诗歌时,郑文宝却独能对其作品喜爱推崇。想来作为大诗人的郑文宝在读到不为世人所重的杜诗时,心有戚戚焉,何其有眼光!

    《诗话》又对其诗作做个概括:"大抵仲贤情致深婉,比当时辈流,能不专使事,而尤长于绝句。"如"一夜西风旅雁秋,背身调镞索征裘,关山落尽黄榆叶,驻马谁家唱石州"。又"江云薄薄日斜晖,江馆萧条独掩扉。梁燕不知人事改,雨中犹作一双飞。"对其诗评定"须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也。"这几乎就是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大诗人。

    欧阳修《六一词话》云:"郑工部文宝于张仆射园吟诗一联,最为警绝,云:水暖凫鹥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评价是"时人莫及。"这是后世文学泰斗的评价,一言九鼎。

    长安送别诗"杜曲花光浓似酒,灞陵春色老於人。"之句,司马光称之为"诚难得之句"(《温公续诗话》)。

    我们再来看郑文宝的《题缑氏山王子晋祠》:

    秋阴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

    传说王子乔在缑氏山驾鹤升仙,谢时人而去,该处旧建有祠。想王子乔一生跌宕起伏,历经艰辛。他虽贵为帝胄,却视富贵如浮云;虽年幼力单,却敢于直言劝谏;虽修道艰难,但他心诚志坚,百折不回,最终得道成仙。

后人提到这位升仙太子,总是充满钦慕景仰之情。诗人在此生发幽思,诗写得空灵,幽深,厚味,境界极高。婉约派诗人晏殊当洛阳太守时,经过缑氏山见到文宝《题缑氏山》诗,极为赞赏,引白居易的话在诗后写道:"此诗在处,有神物护持。"

    写到这边,我们发现,郑文宝是南唐入宋的一个诗人,有宋一代,他的诗曾经影响过那么多著名的诗(词)人,许多都是大诗(词)人级别的,试想如果这些诗(词)人在心目中没有把郑文宝当做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去学习他的诗歌,那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事。

与此同时这些受郑诗影响的大词人里,大部分都是婉约派的词人,婉约派重要代表词人无非是晏殊、柳永、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推测出一个结论——郑文宝诗歌对婉约派宋词的启迪和影响。

    著名的诗歌选本《宋诗选注》里,钱钟书把郑文宝列为开卷诗人。宋代是福建省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宋代福建籍诗人不少,然而诗文选家在福建只看中六位诗人作品,闽北地区选了柳永、李纲、严羽的作品,闽西北及汀州就只选了郑文宝作品。另两位是莆田的刘克庄和仙游的王迈。其时福建的理学是全国的中流砥柱,但这些文化精英的诗歌似乎入不了选家的眼。

    只可惜郑文宝留下的全篇实在太少,让我们深深痛惜。他还有一些残句寄生在别人的集子里,侥幸存了下来,例如《郊居》:"百草千花路,斜风细雨天。"《长安送别》:"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

"《送人归湘中》:"满帆西日催行客,一夜东风落楚梅。"《边上》:"鬓间相似雪,峰外寂寥烟。"我们今天能读到这些华美的残章,是因为他同时代的另一位福建诗人杨亿的《谈苑》凑巧作了摘引。

    郑文宝诗歌大多散逸,只为后世留下33首诗(句),怀想诗人羁旅军功,宦海生涯,辗转各地,一生迁徙。或许他视诗歌为小艺,无意为诗歌结集,也许事物缠身无暇整理,或许也有过结集,但也经受着千年时光的淘洗——总之是大部分散逸了。

南北朝以降,谁复能听到广陵散?自唐以降,谁复能见到兰亭序的真迹?天空有鸟飞过,但没留下翅膀的痕迹!然而,诗人是以作品说话的,在作品的数量上使这位大诗人声名在后世逐渐减弱,殊为遗憾啊!

    多才多艺的郑文宝,创造了闽西北文艺史上多项纪录,除了在音乐、军事领域是顶尖水平外,他是书法家,是文学家,是第一个史学家,也是第一个全国性大诗人。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另两位全能式的天才;其一是北宋的苏轼,他精于音律及诗词书画,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其二是明代的徐渭,他长于军事、戏剧、诗、书、画俱佳,其戏剧及意笔水墨花鸟画成为时代之巅峰。

     如果对郑文宝诗歌文本的价值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还有疑问,我们还可以到时光深处去寻找郑文宝的身影,诗人萧春雷很好地说出了他的去处:"历史无情地摧毁了郑文宝的绝大部分工作。

就连仅存的《南唐近事》和《江表志》两书,徐火勃《红雨楼序跋》说,明代已经难得一见,如果没有黄应嗣和吴希尧两人先后重新刊刻,其命运也是吉凶未卜。精神的东西如此,物质的东西也如此。郑文宝死后归葬老家宁化郑家坊,新编《宁化县志》说,原有墓道碑,1958年平整土地时,其坟墓被彻底埋没。如果你去宁化,未必找得到郑文宝,还不如翻开欧阳修司马光和杨亿的著作,向这些伟人打听一个宁化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