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方法

2019-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庄子的养生理论中,"形"和"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苦心劳形,以危其身""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养形"是肉体的保健,"养神"则是修养的提高.庄子认为,无论是"形"还是"神"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劳累.庄子的养生方法论及两者之关系,<达生>篇中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

在庄子的养生理论中,“形”和“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苦心劳形,以危其身”“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养形”是肉体的保健,“养神”则是修养的提高。庄子认为,无论是“形”还是“神”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劳累。

庄子的养生方法

论及两者之关系,《达生》篇中说:“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一方面,庄子似乎更侧重于“养神”,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养形”也不容忽视。

他举一段事例,道出了两者之间,只重其一的危害:“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由此可见,在神形保养之上,只有相辅相成、不偏不废,才能达到“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的理想之境。

庄子的养生方法

清静无为不以物累

庄子的养生理论,其实与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紧密相关的。《天道》中,庄子在阐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之运行规律时,引出如下观点:“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的养生方法

”从而体现出庄子,无论在人生理想,还是在日常养生上,都追求一种清静无为的极致境界,从而“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生活中,为物所累者,又集中体现于上述各种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的争逐之上。囿于其中,就难免会劳心伤身,损害健康。于是,庄子对症下药,开出了诸如“莫如弃世”“心不忧乐”“不与物交”“重生轻利”“不内变”“不外从”等一系列心灵药方,从而抛却名利烦忧和私心杂念,像圣人一样潇洒坦然,物我两忘。

坚持不懈远灾离祸

庄子认为,养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以敷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恒久不变的毅力和信念,养生也不例外。而要长期坚持,永不懈怠。“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人生在世,如影随形的祸患总是不离左右。那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对养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祸患的根源,有时恰恰又是我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比如端正的品行、渊博的学识、显赫的身世等。所以,庄子就告诫人们,要躲避灾祸,就要做到“削迹捐势、不为功名”“虚己游世”,也就是说要视功利权势为身外之物,为人虚心、处事低调。

就如质地坚韧而笔直的大树总是先遭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容易枯竭的道理,告诉其“不死”之法,在于要时刻做到含蕴内敛,而不可狂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