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13法 著名医家孙思邈谈养生方法(一)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家,被称为"药王".他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1岁,也有许多专家根据他的医事活动时间,考证为140多岁,还有考证为170岁的,但目前较公认的仍是101岁.在古代人均寿命平均不过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孙思邈无疑是高寿了,就在当今看来也是寿星,所以由他来谈养生.延年益寿则更显其权威性.养生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的生活,寿命应当延长,生活要在有一个健康体质前提下过得更好.孙思邈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养生方法.一.坚持运动锻炼孙思邈强调运动是健康长寿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家,被称为“药王”。他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1岁,也有许多专家根据他的医事活动时间,考证为140多岁,还有考证为170岁的,但目前较公认的仍是101岁。在古代人均寿命平均不过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孙思邈无疑是高寿了,就在当今看来也是寿星,所以由他来谈养生、延年益寿则更显其权威性。

养生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的生活,寿命应当延长,生活要在有一个健康体质前提下过得更好。孙思邈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养生方法。

一、坚持运动锻炼孙思邈强调运动是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因素。他引用流行的成语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生命在于运动,保持适量运动是老年人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强调老年人“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而不能不活动,“安于其处,以致壅滞”。孙氏强调坚持运动锻炼,形成习惯,自觉的持之以恒。对于具体的锻炼方法,孙氏也提出不少有益可行的方法。

孙思邈强调各种运动方法,必须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他指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调气补泻是静,静中寓有动;按摩导引为动,又以安神静志为前提,动中寓有静。

关于调气补泻,孙氏“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蛰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

对“导气”他在著作中有详细叙述,类似气功。和神导气之后是“练气”,有一套程序和操作规范。“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姆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

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人,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能至千”。

此后,孙氏叙述了练气宜忌,孙氏重视依靠调气静养的方法,认为对防治老年病有良好效果。孙思邈还强调老年人还应适当运动,即是年高体衰,也应于“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早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

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而已。”孙氏主张动静结合,运动与调气并重,运动时必须行气,强调“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住”。动静结合,量力而动,且莫勉强,使动静保持适度,是孙思邈养生思想的精华内容,值得重视。

有的人不顾自己身体情况,强作体力不能承受的过量运动,常因此暴发疾病而致死,当引以为戒。二、适当讲求服饵内服药物以求祛病延年的方法,在医学史上有服食、服石、服饵、服药等不同称谓,这与服用药物的种类有一定的关系。

孙氏对服石持有批判的态度,故选用服食或服饵这一名称。孙氏肯定服食体现了预防用药,也包含了目前提出的“冬病夏治”等的预防思想。他提出应根据不同季节服用预防风疾、祛暑、补气、暖身之剂。

他在著作中说:“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耆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强调“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孙氏对服食的各种见解进行了评论,认为不承认服食在养生中作用的看法是片面的。

“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颐养,故有服饵方焉”。他认为服食要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能盲目仿效他人。

服食应有一定次序,遵守一定规律。三、注意饮食卫生关于饮食与健康、疾病、延年益寿的关系,孙思邈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对于饮食与身体的关系,有许多观点和现代科学研究是相符的。

如他提出基本吃素,不可因有佳肴就临盘大嚼而有损健康。他强调,“厨膳勿使脯肉丰盈”,提出身在田野,可用“枸杞、甘菊、术、牛膝、苜蓿、白蒿、五加”之类,“苗嫩时采食之,或煮或蒸或炒”,以此等“下饭甚良”。

对肉食,“必须新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烂藏损气,切须慎之戒之”。在饮食习惯方面,孙氏提倡少量多餐,及时定时,“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要求“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

注意心理状况与饮食的关系,“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强调吃饭时要情绪好。对饮食及季节的关系,饮食的冷暖,孙氏主张,“夏至已后,秋分已前,勿进肥浓油酥等”,“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他反对夜食,“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孙氏引用彭祖有关论述,说明老年人的饮食宜忌,“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

一日之忌者暮无饮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一岁之忌者暮须远内,终身之忌者暮常护气。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在食物选择方面,孙氏认为善养老者,应“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猪?、鸡、鱼、蒜、脍、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故应“常学淡食”。

孙氏推崇乳酪、牛乳,“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但量也不宜过多,“卒多食之,亦令胪胀泄利”。

又说“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孙氏把牛乳作为老年保健常用的食品,指出“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强润浑,面目光悦,志气不衰”。因此,“为人子者,须供之以为常食,一日勿缺,常使恣意充足为度也,此物胜肉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