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泻黄散 中医“脾中伏火”是什么?钱乙的泻黄散应用讲解

2019-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后世方书多谈脾虚.脾寒及脾湿者,极少谈脾热.只有在谈到泻黄散的主治时,才会提到一个似乎属于该方的一个专用名词: "伏火" ,或称"脾中伏火" ,或称"脾经伏火" ,或称"脾胃伏火" .火或热,与伏火的区别在于:前者上达外散,后者郁伏不散.钱乙泻黄散 中医"脾中伏火"是什么?钱乙的泻黄散应用讲解治疗上,前者清中需泻,后者清中需散.也许,泻黄散的主治由"脾热"演变成后世的"脾中伏火

后世方书多谈脾虚、脾寒及脾湿者,极少谈脾热。只有在谈到泻黄散的主治时,才会提到一个似乎属于该方的一个专用名词: “伏火” ,或称“脾中伏火” ,或称“脾经伏火” ,或称“脾胃伏火” 。火或热,与伏火的区别在于:前者上达外散,后者郁伏不散。

钱乙泻黄散 中医“脾中伏火”是什么?钱乙的泻黄散应用讲解

治疗上,前者清中需泻,后者清中需散。也许,泻黄散的主治由“脾热”演变成后世的“脾中伏火” ,是后世医家为了解读方中防风、藿香的使用,以方测证的结果。那么, “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医方集解》指出,泻黄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从理论上讲,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候,脾恶湿,主运化水湿等。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应该多见于唇、口、肌肉、四肢之处的火热类病变,也可合有湿邪。从历代医家的记载来看,多见唇口干燥,唇红唇肿、唇疮脱屑、口疮龈肿、弄舌舌裂,以及好发于口、舌、唇、面、四肢之疮疹。

钱乙泻黄散 中医“脾中伏火”是什么?钱乙的泻黄散应用讲解

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阴火学说” 。泻黄散所治之热自然不属于“阴火”范畴,但二者似乎有一共性,就是都属郁滞之火,用李东垣的话说是“热伏地中” ,治疗都需要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