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内热的表现 分享治疗预防方法

2018-08-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阳虚体质是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用温补阳气药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阳虚体质防止发病. 临床表现 阳虚体质发病常见面色苍白,气息微

阳虚体质是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用温补阳气药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阳虚体质防止发病。

临床表现

阳虚体质发病常见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同时并见各脏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以心、脾、肾阳虚为常见。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常用药:党参、黄芪、肉桂、生姜、甘草、巴戟天等

2.脾阳虚证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补骨脂等。

3.肾阳虚证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治则:温补肾阳。主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附子、肉桂、杜仲、续断、菟丝子、当归、枸杞、鹿角胶、熟地、山茱萸等。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浮肿、尿少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收涩固精。由于阴阳互根,“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同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常加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

阳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益气温阳散寒。因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化生之源,尤应益脾肾之气、温脾肾之阳。

预防保健

1.饮食上要多吃些令身体温暖的食物:粮食类的面粉、高粱、糯米等;肉类的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鸡等;鱼类的草鱼、鲫鱼等;菜类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生姜等;坚果类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水果类的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核桃、桔子、樱桃等。也要适当吃些熟萝卜、白菜、芹菜、青菜,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单独吃青菜的时候需要用些热性的调料,如:生姜、大蒜、胡椒等。黄芪、枸杞可以作为炖菜煲汤的配料。身体虚弱的老人可以用虫草、人参少量多次补养。

2.“动则生阳”,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如选择瑜伽、太极拳、五禽戏等活动。

3.避免受风寒湿邪,生活起居有规律,戒烟酒,舒情志、少烦忧。

4.常用艾条灸命门、关元、中脘、足三里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

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又称为“火热内生”。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著》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临床表现

内热有实热虚热之分。

1.实热

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

2.虚热

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

辨证施治

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

1.五脏实热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

(1)心热  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2)肝热  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

(3)脾热  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治则:泻脾胃伏火。主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4)肺热  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胸膈烦热。治则:清上泄下,泻火通便。主方: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

(5)肾热  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治则:滋肾清热,降火。主方:滋肾丸,滋阴八味丸。

2.五脏虚热

虚热宜调补,凡元气虚而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

(1)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

(2)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3)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

(4)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