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海医生 李福海先生为您开讲“中医经方的奥秘”(第二季)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医书<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gui,四声)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有"方书之祖"的美誉,其中记载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医书《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gui,四声)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有“方书之祖”的美誉,其中记载的经方治疗杂病的疗效十分显著,而中医所讲的杂病涵盖了现在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血糖、便秘、抑郁、胃炎、肿瘤等诸多疾病。

民生开讲再次邀请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李福海先生结合临床中常见病的治疗,全面解读《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经方,为您奉献“中医经方的奥秘”(第二季),系列节目,敬请关注。

 李福海,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先后师从我国著名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药专家薛伯寿等学习,深得真传。李福海先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善于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病、脾胃消化病、肿瘤内科调理以及老年病、妇科杂病等领域见解独到。

 张仲景流传下来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伤寒论》,一个是《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主要是论述外感疾病,就是现在所说的感染性、流行性疾病。但其中的方子仍适用于内伤杂病。一直到宋朝以前,人们都以这本书为治疗外感、内伤疾病的主要教材。

北宋年间,人们在整理旧书籍过程中,发现了《伤寒论》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经过研究确认为出自张仲景,是其论述治疗杂病的部分,于是当时人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命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由于这本书治疗杂病疗效突出,被成为方书之祖。

内伤杂病就是与外界致病因素无关而得的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导致的心理疾病等。但是中医所说的许多病不能完全等同于西医的某一种病,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中医所讲的“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伴有发憋、气短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具有这些症候的其他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造成胸痹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胸部阳气亏虚,就是胸阳不振,如果同时有阴寒邪气侵袭,就会造成血脉痹阻不同,不通则痛。这就是胸阳不振、痰湿内盛引起的血脉痹阻。

遇到此类的胸痹治疗上要温通心脉、宽胸化痰。代表方子是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是这个方子的君药,能化痰,宽胸理气。瓜蒌全身都是药,果实分瓜蒌皮和瓜蒌仁,瓜蒌皮宽胸化痰,瓜蒌仁偏于通便润肺。瓜蒌根就是天花粉,有很好的生津止渴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口渴类的疾病,如糖尿病,有很好的降糖作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的另一味——薤白是温性药,用于纠正瓜篓的寒凉之性。薤白本身具有温通心脉的作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中最后一味药是白酒,张仲景时代的白酒相当于现在的米酒,本身就是药物,可以辛温助阳,温通心脉。

如果痰湿偏盛,胸闷胸痛范围更加扩大,有时放射到后背,就用张仲景治疗胸痹的第二个方子——瓜蒌薤白半夏汤。将白酒换成半夏。半夏是辛温的药,能化痰散结,和瓜蒌相配,增加了化痰功效。

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主要是针对胸阳不振,痰湿阻滞心脉的胸闷、胸痛,这种病人应该属于痰湿体质,一般表现为:形体偏胖,大便粘滞,睡眠打鼾,面色发暗,遇寒加重,或者油脂分泌多;舌体胖,有齿痕,质紫暗,苔厚腻,脉滑或细滑。

中医认为痰湿或者寒湿郁积时间过长会化热,这时就是患者就是湿热体质,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腻,经常心前区烦闷,治疗时要加入清利湿热药物,如黄连、栀子、茵陈等。

临床发现,许多胸闷胸痛的病人有些以淤血阻滞为主,表现为 心前区刺痛,与情绪有关,或者疼痛时间长,在瓜篓薤白半夏汤基础上加入丹参、红花等活血化淤药。

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主要治疗淤血阻滞导致的心腹疼痛,虽然不是经方,但很有效。其中,丹参是活血药,檀香理气,所谓气行则血行,砂仁和胃,照顾中焦,这个方子临床上经常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一起应用。

中医对冠心病治疗是讲辩证的,不是固定一个方剂不动。像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等,主要针对胸闷、胸痛这些症状,除了冠心病心绞痛,胃部的疾病也适用。只要是胸中气机不畅引起的胸闷胸痛,都可以用,西医的病名只是作为参考,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思维。

中药百合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清心的作用。而《金匮要略》里提到的“百合病”,其表现就是吃饭、睡觉、走路都不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烦恼,中医认为是人的心神出了问题。

中医所说的“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心主血脉”,就是指心泵血的功能,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这一部分功能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等胸痹症状。另一部分就是“主神智”,就是指人的精神情感思维活动,这一部分功能如果出现问题可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等诸多疾病。

对于由心阴虚导致的抑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给出的方子是:百合知母汤。

百合知母汤由百合和知母两味药组成,百合养阴,主要是养心阴和肺阴,知母也是滋阴清热的药物,辅助百合养阴清热,还能解除心烦。百合知母汤主要是解除由心血虚、心阴虚导致的心烦、心乱、心神不安、睡眠不好、焦虑、抑郁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烦多半是由“上火”引起的。感受外界热邪所上的火一般为实火,另一种情况是阴阳不平衡,体内的阴虚火旺导致的上火,一般为虚火。

中医认为焦虑、抑郁分为许多类型,要结合具体症状进行判断。比如心阴虚导致的,可以用百合知母汤;由肝脾不合导致的,需要用小柴胡汤。

干血,就是死血,而且积聚日久,甚则形成肿块。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讲的肿瘤。《金匮要略》中大黄蛰虫丸是治疗淤血积聚的主方。

五劳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五脏虚劳,七伤主要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导致气血淤阻,形成皮肤发暗、粗糙,两目视物模糊或者眼圈发暗、发黑等症状。临床中许多慢性病都是虚实夹杂的情况,肿瘤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大黄蛰虫丸中的君药是大黄,大黄有很好的清热通便作用,但是张仲景在大黄蛰虫丸里用到大黄的活血作用。蛰虫就是土鳖虫,水蛭,虻虫等,它们属于中药里的破血药物。

中药里的活血药分:1.养血活血,如当归等;2.活血化淤,如丹参、红花等;3.破血化瘀,如虫类药,作用很骏猛。

大黄蛰虫丸同时配合了甘草、蜂蜜等扶正药物,尤其是加蜂蜜制成丸药,所谓峻药缓攻,祛邪不伤正。作为现代治疗淤血肿块的常用方剂。

鳖甲煎丸是治疗疟疾当中,治疗疟母的主方。相当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肝脾肿大。临床上常将大黄蛰虫丸和鳖甲煎丸两个方剂配合加减,有很好的效果。尤其对于肝硬化,脂肪肝甚至肝脏肿瘤都有一定的疗效。

采用中医治疗肿块,病人需要注意:1.树立信心。中医对这一类的疾病还是非常有信心的;2.扶持正气,主要是固护脾胃;3.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干血或者说肿瘤等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其治疗过程也会很长,只要症状改善、不伤正气,带瘤延年也是非常好的。

所谓血痹就是气血不足,外受风寒,脉络闭阻,脏腑肌表失养导致的体表肌肤麻木等一系列证候。气血不足是其基础,现代社会中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的人,因为气血于运动中产生,如果经常不动,就容易气血不足。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给出的治疗血痹的经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由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五味药物组成。纵观全方,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一味补气药黄芪,而且生姜使用量也加大了,以加强温通的作用。

中医理论中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因此中医在治疗血虚一类病症中,也不忽视补气药的作用。在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就是补气药。

中国女性产后容易出现的怕冷、出汗、关节疼痛等症状,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把这类血痹称为“产后痹”。 原因是产后血虚,又感受风寒,导致经脉痹阻,出现上述症状,治疗的主方依然是黄芪桂枝五物汤。

产后痹的患者如果在血虚基础上又出现肝郁化火的症状,表现为心情不好、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等,就需要黄芪桂枝五物汤基础上加上逍遥丸或者丹栀逍遥丸,外散风寒、补血调营卫,内疏肝理气,两者合用效果显著。

 许多人都有打饱嗝的经历,中医称为嗳气。轻微的嗳气,并不会对人体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频繁地嗳气,就会影响人体的生活质量。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认为频繁嗳气主要是因为在治疗伤寒的过程中伤了脾胃,胃气不降反升导致的。这种情况常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一些慢性胃炎、肠胃功能紊乱等。张仲景给出的经方是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汤中的君药是旋复花,有降气化痰的作用。中药中很多花类药具有升发的作用,唯独旋复花是降气的作用,适合治疗胃气或者肺气上逆的疾病。

旋复代赭汤中的臣药是代赭石,有降逆作用。人参可以补中气,生姜可以暖胃,说明旋复代赭汤这一方剂主要治疗的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嗳气。

慢性咽炎的发病率在都市人群中非常高,有的表现为咽喉异物感,有的表现为咽喉发痒、发干,还有的表现为干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治”。就是女性咽喉部有异物感的情况,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主要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五味药物组成,归纳起来几味药就是化痰祛湿降气的作用。

中医认为这种病是痰气交阻证,就是脾胃不健运不能化湿,导致痰湿内停,再加上肝气不舒导致的气机不畅,两个原因共同起作用导致在咽喉部的异物感,以女性多见,因此要化痰祛湿降气。

半夏厚朴汤主要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五味药物组成,归纳起来几味药就是化痰祛湿降气的作用。

专家提醒,半夏厚朴汤主治的“咽中如有炙脔”的证候大体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或者癔球症,但是西医的慢性咽炎并不都是半夏厚朴汤主治的范围,不能完全相等。

如果没有经过辩证而盲目地使用胖大海、麦冬、沙参等滋阴药物,很可能不仅不会改善咽炎症状,反而加重病情。

慢性咽炎中还有一种,张仲景描述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燥,甚至刺激性干咳,这时治疗的主要思路是润肺、降气、化痰。

麦门冬汤主要由麦冬、半夏、党参几味药组成,针对“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的情况,麦冬一般需要重用,增强润肺的作用。

代茶饮方一:麦冬  绿萼梅  甘草  胖大海  玄参;代茶饮方二:麦冬  胖大海  石斛  玄参  绿萼梅  甘草。主要针对咽喉干燥、刺激性干咳导致的慢性咽炎。

许多疾病都会导致便秘,如:结肠炎、肠胃功能紊乱等都会出现便秘的症状。

在《伤寒论》中,治疗实证便秘的方剂最常见的是承气汤。治疗阳明实热的大便不通,通过通便达到泄热的目的,所谓釜底抽薪,许多发热伴有大便不通的病人都用这个方子。还有感受寒邪的冷积便秘,用大黄加附子。

但是由于内科疾病导致的便秘往往不同于以上两种情况,特别由于热病脾阴,脾不能够运输津液,导致肠道干燥而大便不通,张仲景给出的方子是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主要由麻子仁、大黄、枳实、厚朴、芍药和杏仁六味药组成,主要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如果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阴虚症状,如:肠道干燥、舌红少苔等,就要用增液汤——元参、麦冬、生地。通过增加肠道中水液达到通便的目的。

如果脾胃功能障碍、运化不足引起的大便不畅,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枳术汤(枳实、白术)。

金元时期的张元素改变了枳术汤中枳实和白术的用量,用大量的白术加少量的枳实作成丸药,就是“枳术丸”,可以用于脾胃功能障碍引起的便秘。

对于老年人的一些便秘,可能还与其肺部疾患有关,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改善肺部症状缓解便秘,可以使用紫苑、瓜蒌、杏仁等宣肺通便。

呕吐也是许多疾病都会出现的一种症状,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很多消化系统疾病中,如急性胆囊炎、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幽门梗阻、喷门梗阻等。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诸呕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其中半夏具有化痰燥湿、和胃止呕的作用;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胃止呕的作用。

小半夏汤被后世当作治疗呕吐的祖方。半夏、生姜的组合见于不少其他方剂中,比如小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生姜、大枣)。

实热型的呕吐当然要清胃热,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胃热呕吐的方子,代表性的就是大黄甘草汤。大黄清泻胃热,甘草缓和药性,有时单用这两味药就有效。加入半夏或生姜也可以。

干姜不是生姜晒干后形成的。把生姜种在地下,来年长出的嫩芽就是生姜,母体就是干姜,或叫老姜。生姜具有很好的发散作用,姜糖水治疗感冒,还能够和胃温中止呕,尤其是配合半夏。而干姜有温阳作用,尤其是温脾阳,温肾阳,经常和附子肉桂一起用,炮制成碳,能够止血。

现代医学中所讲到的糖尿病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医所讲的消渴。中医所讲的消渴就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身体消瘦,一般多见于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的后期、尿崩症等,中医认为都可以归结于肾虚。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里的肾气丸就是金匮肾气丸。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不好,就是肾脏不能很好发挥气化作用,水津不能够上承到上焦,这时候的口渴,即使喝再多的水,都会跑掉,解决不了渴的问题。

金匮肾气丸由肉桂、附子、山萸肉、生地、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其中,肉桂、附子温补肾阳,后六味药物也就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方,滋补肾阴。

中医认为,少火生气,就好比说,人体内需要一个恒定的阳气,这个阳气不能太旺,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出现上火、伤阴的现象,这时候就叫壮火,壮火是病理性的,是对人体有害的。按照肾气丸中附子、肉桂的配比,一般不会出现上火。

金匮肾气丸治疗的许多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尿崩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可以用金匮肾气丸,就是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就是小便不畅快,淋漓不畅快,有时还有中断,这在男性相当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女性相当于尿道口综合症,神经性尿频等。这种情况,也可以用肾气丸治疗。

肾是一个管理水的器官,既能把水液气化到全身,也负责把没用的尿液排出,它的功能出问题当然会影响排尿,这种排尿障碍,不单纯指尿量减少,还包括排尿不通畅,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出了问题都可从肾论治。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异病同治。

中医治水一般从肺、脾、肾论治,从脾治水——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还有从肺治水的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治疗水饮聚集在胸肺的。金匮要略说“喘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比如现在医学所说的肺心病、心衰、各种胸腔积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