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内火重的表现有哪些 2种具体表现及治疗方法

2018-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又称为"火热内生".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著>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

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又称为“火热内生”。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著》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等情况下,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内火的发生。

内热有实热虚热之分。

1.五脏实热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

(1)心热  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2)肝热  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

(3)脾热  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治则:泻脾胃伏火。主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4)肺热  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胸膈烦热。治则:清上泄下,泻火通便。主方: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

(5)肾热  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治则:滋肾清热,降火。主方:滋肾丸,滋阴八味丸。

2.五脏虚热

虚热宜调补,凡元气虚而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

(1)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

(2)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3)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

(4)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