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理翔的口袋论 口袋论、分体论与共体论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口袋论"与方太,"分体论"与刘氏兄弟,"共体论"与万和,十六大以后,企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将迎来第二次飞跃的时期,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最主要存在方式的家族企业,再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家族企业如何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实现二次创业,已经引起了诸多经济界人士的思考热潮,笔者从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由及今后出路,希望能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有所裨益.曾经有知名的经济界人士将世界上的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分为7种,不过,在国内,家族

“口袋论”与方太,“分体论”与刘氏兄弟,“共体论”与万和,

十六大以后,企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将迎来第二次飞跃的时期,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最主要存在方式的家族企业,再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家族企业如何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实现二次创业,已经引起了诸多经济界人士的思考热潮,笔者从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由及今后出路,希望能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有所裨益。

曾经有知名的经济界人士将世界上的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分为7种,不过,在国内,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因其发展阶段的制约,尚没有那么复杂,就笔者的视野范围内,国内的主要流派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方太集团掌门人茅理翔曾经提出的“口袋论”,在企业界广为流传,实际上,“口袋论”反映的就是一种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

同时,笔者总结出另外两种治理结构的模式,分别为“分体论”和“共体论”,其代表就是四川希望集团和广东万和集团。

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为何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其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下面,笔者也一一进行剖析。

“口袋论”与方太

“口袋论”最早是由浙江方太集团掌门人茅理翔提出来的,老茅在谈到其家族产权问题时,将其观念归结为“口袋论“,就是把利益放在一个袋子里面,同一个口袋的人可以一起经营,会有同样的利益。他提出夫人和自己与儿子在同一口袋,不会与自己争利益。而为了防止公司成为家族冲突的牺牲品,老茅给了自己女儿另外一个口袋。这就是“口袋论”的来历。

实际上,我们仔细研究茅理翔的创业之路,就可以发现,老茅用“口袋”对产权和利益进行分流和界定,是进行了两次的。第一次是将创业元老与其家族放在不同的“口袋”,然后,在家族内部,将自己与夫人和儿子放在一个“口袋”,将女儿放在另一个“口袋”。

1995年的时候,老茅还是当时飞翔公司的老大,但是,飞翔有千丝万屡的国营背景,产权很不明晰,让老茅很不安心,于是,老茅出资3000万,投资橱具行业,与儿子茅忠群一起创办了方太,办起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公司。

那跟着老茅一起在飞翔打江山,劳苦功高的老部下怎么办?老茅便给他们做了个“口袋”,在方太外围成立了六个外协厂家,分别由其以前的战友和部下掌管,外协厂家与方太只有业务上的联系,没有产权上的联系。这样,颇重情义的老茅既照顾了创业元老的利益,尽到了一个江湖大佬的责任,又保证了家族利益,实现了第一次“口袋”的分流。

而老茅的第二次“口袋“分流,是将自己的女儿分出去。在商海沉浮数十年,丰富的阅历使老茅对人性的洞察更为深邃。我们经常在香港的电视剧、电影里面看到一些反映豪门恩怨的故事,里面的兄弟姐妹为了能得到上一代的巨额财产斗得你死我活,最后弄得整个家族元气大伤,乃至衰落。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并不鲜见,相信老茅也见得多了。老茅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让女儿留在方太,今后的关系就变成了姑爷与小舅子,兄弟与姐妹,外甥与舅舅,侄子与姑姑,外甥与儿子等等一大堆的关系,到时候就会有一大堆无法避免的麻烦。

于是,必须在家族内部进行“口袋”分流了。中国人,多数还是相信自己的儿子,毕竟,儿子是自己梦想的延续,老茅曾经自豪地说过,把企业看做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未来的企业。

而女儿,嫁了人是别人家的,下一代连姓氏也改了。老茅还是用老办法分流,成立了菱克塑料厂,作为方太的外协厂家,交给女儿打理,把女儿放在另外一个“口袋”里。

“口袋论”问世以后,得到了家族企业的广泛回应。而其所以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于其出发点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很多家族企业对创业中的功臣不放心,这是公开的秘密。特别是老一代创业者隐退后,如果有人特别是能干人野心膨胀,同时其理念与所有者不一样,那些“二世”如何控制?经济学家钟朋荣曾经用一个“保姆与太太”来比喻说,本来请个保姆是把家务料理好一点,但如果这个保姆当了三天保姆之后也想当太太,那该怎么办?这个比如就反映了一些家族企业掌门人的微妙心态。

困饶着家族企业还有一个不公开的秘密,就是其内部的利益分配,很多企业家能够在家族之外做好,却无法解决家族内部的争斗,弄得兄弟相争,甚至家业落入女婿、外甥甚至儿媳等近支外族之手,而老茅的“口袋论”,...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