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书法《荐季直表》 钟繇传世法帖《荐季直表》介绍鉴赏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钟繇传世法帖中,唯<荐季直表>有墨迹本流传.此帖为卷装,字心横40厘米,高18厘米.内容是钟繇向魏文帝曹丕荐举关内侯季直的奏章,写于黄初二年(221),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位耿直老臣对魏主的一片忠心.墨迹本中"民"缺笔,可能是避李世民讳.若然,则此帖当是唐人摹本.原摹本已失,今有照相本传世,遂得以略窥原迹真面.钟繇书法对王羲之有直接影响,据<晋书·王羲之列传>记载,王羲之说过:"我书比钟繇,当抗衡."他自信真书超过钟繇.对钟繇书法的评述,最早见于

钟繇传世法帖中,唯《荐季直表》有墨迹本流传。此帖为卷装,字心横40厘米,高18厘米。内容是钟繇向魏文帝曹丕荐举关内侯季直的奏章,写于黄初二年(221),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位耿直老臣对魏主的一片忠心。墨迹本中"民"缺笔,可能是避李世民讳。若然,则此帖当是唐人摹本。原摹本已失,今有照相本传世,遂得以略窥原迹真面。

钟繇书法对王羲之有直接影响,据《晋书·王羲之列传》记载,王羲之说过:"我书比钟繇,当抗衡。"他自信真书超过钟繇。对钟繇书法的评述,最早见于南朝宋书法家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他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铭石书"即隶书,"章程书"即章草,"行押书"即行书。由此可见,钟繇不但工于隶书,并精于章草,更妙于行书。

这里介绍的《季直表》墨迹本,横幅,19行,在章法上明显脱胎于隶书,而又有新的特点。汉代隶书的章法,一般都具有竖成行、横成列、字距宽、行距紧的特点,而钟繇这幅作品在手法的处理上,则既保持了隶书的宽字距特点,又将行距拉得更开,很讲究竖行的统一,不追求横列的齐整,因此横向错落变化,相形之下使得每一行的字与字之间更加自然贯气,然而书写每个文字时仍保持了隶书典型的横宽竖紧的扁方体。

在用笔上,每个字体现了由隶书、章草向行楷发展的这一过渡阶段的特征:横画细而长,竖画粗而短,虽笔短而意味长;许多地方明显沿用了隶书笔法,带来了字体笔画的凝重感,有润露于外,力蕴于内的特色。

如"献"、"先"、"荒"、"破"、"爰"、"封"、"敌"、"吏"、"必"等等,其撇、捺、点画、钩都出自隶法。

而"腹"、"朝"、"清"、"能"中"月"部的姿态、行笔均出自章草;"得"、"德"、"复"、"罢"、"录"、"养"、"略"、"宸"等字部分亦出于章草写法;又"郡"、"严"、"司"等字的口部以二点相代,亦显然出之于章草。

其中有许多字在书写时运用简约、带映之法,如写"剧"、"欲"、"州"、"尚"、"国"、"武"、"顿"、"关"等字时使楷书带行、笔势舒缓自然,灵动而不浮坚实而不拙。

在整篇字幅中,出现了许多点,可以说万点不同,每点顾盼、呼应的姿态均异,生动活泼,达到了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结体上,钟书采取中宫收紧,横向展放,并时加空灵之笔,虽笔不连而意连,所谓势巧形密,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正如南朝梁武帝所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古今书人优劣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