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荐季直表 钟繇书法成就及《荐季直表》临摹赏析

2017-1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举孝廉,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安陵侯,故后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举孝廉,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安陵侯,故后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楷书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

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楷书代表作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就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功经过,说他少年时就跟随一个叫刘胜的人学习过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在学习书法艺术时极为用功,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据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载,钟繇曾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但因书太珍贵,韦诞没有给他,虽经苦求,韦诞仍然是不答应借给他。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击胸口,伤痕累累,这样大闹三曰,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急救,钟繇才太难不死,渐渐复苏。

尽管如此,韦诞仍铁心一块,不理不睬,钟繇无奈,时常为此事而伤透脑筋。直到韦诞死后,钟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书,从此书法进步迅猛。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

《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 “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临写《荐季直表》就要分析历史,我们知道,东汉末年,隶书己经开始由多变的笔法向规范齐整的方向渐变,钟繇正处在这样的年代,他的书法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

”此帖隶意明显,波磔尚存,体势微扁,线条质朴,横长竖短,结构自然古雅,保留着早期楷书的风貌,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朴实拙诚之气溢于全。在这点上,跟唐楷刻意修饰是截然不同的。

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袁泰也说:‘元常《荐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所以我临写的体会是,用笔提按使转上一定要沉着,笔笔到位,不草率,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多带些隶书的味道,字体取势一定要横向,横划一定要拉长,用笔方圆采取结合,收笔略挑再收,切忌不可用唐法来写钟楷。

   我在临写此表多年以后,再临《张黑女墓志》,体会颇多。感觉《荐季直表》和《张黑女墓志》在结体和取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宫紧,撇捺横长,胳膊腿舒展,敦厚朴实,韵味无穷。虽然此表结体看不出刻意追求什么,但是临习多了,总是能感悟领会到一些要领和规律。

比如:1.上松下紧,重心在下,这就是他的规律。不同于唐楷的挺拔俊美,但显得率真,稚拙,力托千金,味道十足。 如“亭”:上展逸而下坐,丁紧束于上部的笼罩之下,竖钩更是像一点,用以降低重心。 如“守”:宝盖写得硕大,寸字就很小。

如“赏”字,宝盖也很大,口和贝就收的很小 。2.上下、左右结构的错位挪位,穿插和勾心斗角。使原本不容易写平整的字,通过上述错位、穿插和挪位,变的非常容易写平正,真是方正中见参差,错落中见方正,产生奇正交相辉映的审美效果。

 如“帝”:开始二画明显左倾,巾部稍向右偏,竖画收笔加重分量,以取得均衡。 又如“圣”:左耳左挪,右口紧束其下,己见奇险,用“王”偏右镇压应托,化险为夷。

 再如“効”:左偏旁大,而力下落,使其和谐。“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3.笔画连续或简省,增强行书笔意,使字间架松动,笔意顾盼呼应,体势富有变化。 如“雷”、“郡”各省略数笔,使中心更宽敞。  “强”:从竖到横到点,一气呵成,笔画抑扬。  “谨”:右下口化为二点,去除右边都是横竖的板滞。

 “发”上半部分的左右结构呈勾心斗角状,下面的友字处理的巧妙得当,浑然天成。 4.造势:蒋和《学画杂论》说:字有收有放,-----当收不收,境界填塞,当放不放,境不舒展。东坡也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此表虽为小字,但意态宽博,气象宏伟,有大字气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字有远势。字有远势则活,无则死矣。伸长钩、横、捺等主笔,其它笔画作辅,分割出不同的空间,产生散淡悠远的韵味。 如“尅”:竖弯钩占位宽广,寸字倾斜,给右边留出较大的空白。 又如“路”:右捺展拓,使本来势均的结构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