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的女儿 中国女儿陈香梅的传奇人生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智慧是女人最大的本钱,因为智慧可以使你获得比较永恒的内在美;而漂亮的外在美是很快就会随时间消失的.                                                                                       --陈香梅   初识陈香梅,是通过一本书<一千个春天>,这是一本全英文的长篇自传,当我了解到作者是一位中国女性时,并不自觉的想要对她做进一步的探究.后来又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有关她的人物评传,史玉根的<一个真实的陈香梅

   智慧是女人最大的本钱,因为智慧可以使你获得比较永恒的内在美;而漂亮的外在美是很快就会随时间消失的。

                                                                                       ——陈香梅

   初识陈香梅,是通过一本书《一千个春天》,这是一本全英文的长篇自传,当我了解到作者是一位中国女性时,并不自觉的想要对她做进一步的探究。后来又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有关她的人物评传,史玉根的《一个真实的陈香梅》。看完全书,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东方女性,我有了全面的认识。

   陈香梅出生于书香门第:外祖父廖凤舒与廖仲恺是亲兄弟,当过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母亲廖香词也在英、法、意读过书,熟谙音乐和绘画。

雄厚的家庭的背景并没有让陈香梅觉得多么的自豪和骄傲,也没有让她感受到多大的幸福,母亲过早的离世和父亲常年的在外奔波,让年幼的她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辛苦照顾妹妹们的各种困难环境中,她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幼年的陈香梅就非常喜欢文学,她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尽管后来战乱频发,但她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留在苦难的中国

   1941年秋天,陈香梅走进了香港岭南大学的校门,成为该校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这是她最爱的专业。在这里她实现着自己的文学梦,和其他同龄的学生一样拥有了自己的爱情,过着闲适快乐的大学生活。

然而这种神仙般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日军的枪炮声撕破了陈香梅的美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陈香梅面临了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去美国还是继续留在中国。尽管父亲一再写信催促她们姐妹去美国,但是在逃亡的路上和流亡大学的生活中,陈香梅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中国大众的苦难,以及中国人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这位两年前还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贵族大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爱国热血青年,她不能也不会抛下自己的祖国潇洒的飘然而去。于是她打定主意:留在中国,为抗战做点贡献。

   作为专修国文专业、热爱写作的大学生,当记者,特别是战地记者,是发挥自己所长,为抗战效力的最佳选择。经过多方努力,陈香梅进入了中央通讯社,没过多久,她就从编辑部调到采访部,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被安排采访美军的工作和中美空军共同抗日的新闻,陈香梅由此成为“中央通讯社第一位女记者”。

作为一名外事记者,陈香梅先后采访报道了联合国和民国政府善后救济、审判日本战犯、国共调停等新闻,她的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最初的抱负也得到了一定的实现。

在美国打天下

   抗战期间,因为采访和报道,陈香梅与美军十四航空队——飞虎队,特别是陈纳德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她与陈老将军结为夫妻,婚后十年,陈纳德去世。陈纳德的离开,使陈香梅再次面临人生道路的重大调整。

尽管早在1948年初,陈香梅就宣誓加入了美国国籍,但美国毕竟不是她土生土长的地方,她的根在中国,她的事业在台湾,可是当她毅然返回台湾时,遇到的却是人走茶凉的场面。最终,她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在丈夫的故土华盛顿定下来,在美国打天下。

一个年轻的单身东方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孩,既无钱又无势,想在美国——一个有着严重种族歧视的国家打天下,可想而知会是多么艰难。可是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为了孩子,为了生存,为了爱,陈香梅做到了。陈香梅在乔治亚城大学机械翻译研究所中心工作了三四年,从这里起步,她闯入了美国政界,跻身于美国上层社会。

   美国是冒险家的乐园,各种发展机会层出不穷。1960年,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降临在陈香梅的面前。这一年是美国四年一度得大选年,共和党和民主党早早地就开始策划、宣传为本党总体候选人拉选票。

当时,共和党正在大力争取美国少数族裔选民,而在美国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陈香梅最终就成了协助他们争取少数民族做共和党员的联络人。虽然第一次助选以失败告终,但陈香梅在助选过程中体验到了一次生动的民主政治教育,认识了许多美国人,还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美国人特别是政界精英见识了这位二战英雄的遗孀——安娜.

陈纳德。后来,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美国总统都对陈香梅委以重任,而她也成为了在白宫工作的华裔第一人。1972年,陈香梅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1979年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陈香梅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联系两国关系的重点对象。1981年1月1日,陈香梅作为美国当选总统里根的特使,返回中国会晤了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在她的政治生涯甚至人生旅途中,此次北京之行堪称最辉煌的经历。

将她推向这一辉煌时刻的,既是历史的机缘,也是她人生脚步的必然所至。在中美关系上,作为美国共和党的高层人物和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对里根政府有过多大影响,难以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为中美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中美经济合作,做了不少工作。邓小平曾自豪地说:“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而且她的一半是属于我们中国的。”

   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改善,陈香梅也越来越盼望海峡两岸能够尽快统一。陈香梅不仅说服了蒋经国让台湾老兵回乡探亲,还亲自带队,引导台湾投资访问商团到大陆访问、考察、洽谈了一些投资项目。

陈香梅为海峡两岸的破冰之行,赢得了中国政府的极大信任,为她开展中美经贸合作、海峡两岸合作,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两年后,即1992年,首次两岸会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两岸关系由此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在美国赚钱,拿回中国用。”这是陈香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多年在美国商界、政界的打拼,以及从不间断的写作,使陈香梅有了不少的积蓄。从上个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开始,陈香梅开始大量在大陆捐助教育和其他慈善事业。

自1992年起,陈香梅先后在广州、武汉、南昌、南京、沈阳、长春等十多个城市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会,奖励优秀教师;1999年,她又设立“陈香梅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重点奖励西部中小学优秀教师;同年,陈香梅还在中国成立了“陈香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呢”和“陈香梅教科文奖办公室”,实施“香梅千校工程”,帮助中国西部边远地区发展1000所中小学,改善其办学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些年来,陈香梅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东北、西北等贫困地区中国教师的资金已达2000多万元。陈香梅一直认为,把教育基金用于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很值得。此外,陈香梅还出资100万元,在上海市静安区设立基金会,用于培训下岗女工。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远在美国的陈香梅心系灾区群众特别是孩子们,不顾83岁高龄,还先后前往香港、台湾、澳门、广州和上海等地,组织为灾区群众募捐的活动。

   陈香梅迄今在大陆捐了多少钱,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但数字已不重要,可贵的是她的这种报效祖国的精神。这种大爱行为和高尚情操让人感动,让人敬佩,从而也让陈香梅的形象得到了更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