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的两个女儿近况 邓小平因何事夸陈香梅“全世界只有一个”
编者按:据美国媒体3日报道,"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妻子陈香梅女士于3月30日在华盛顿家中去世,享年94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7月16日曾发表《陈香梅:傲雪梅花自在开》一文,今日重发此文,以示纪念。
故乡北京,在陈香梅记忆中是一幅美丽图画。她怀念深巷里的卖花声,春雨后泥泞的小胡同,苦寒、苦热的冬和夏,入秋后的风沙,春风秋雨为古城的人们带来一种亲切的感觉。

异乡游子,从未忘怀故乡。陈香梅记不清是第几次回家乡了。2010年3月28日早晨,又见她时,一袭淡黄外衣,栗色鬈发,玫红指甲,重彩妆容依然;脚上一双粉红高跟鞋,走路稳稳当当。
"您85岁,整天跑来跑去,身体可吃得消?"我寒暄道。"吃得消!"老人嗓音洪亮,中气十足。"昨天参加世界华人颁奖活动,忙到凌晨两点才休息,累不累呢?""还好,还好,"她揉了揉眼角,"今年下半年还要来一次呢。""我跟您认识有12年了。""是吗?"她瞪大眼睛,惊呼一声:"这么快!"又朗朗地笑了起来。

以一个中国人为傲
忘不了是故乡人。陈香梅出生在北京,幼年长住外祖父廖凤书家中。廖凤书既是学者,又是外交家,曾任驻古巴公使,与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是亲兄弟。小时候,陈香梅跟随外祖父在书房读书,吟诵唐诗宋词、元曲戏剧。外祖父预言:香梅生于诗人节(端午节),注定有诗人般的天赋与颖资。

"抗战时期,我是流亡学生。"卢沟桥事变后,母亲廖香词带着6个女儿避难香港。慈母病逝,陈香梅年仅15岁,稚嫩肩头挑起生活重担。香港沦陷,又随岭南大学辗转迁移大后方,长途跋涉3000里,饱尝战火离乱之苦。
国难当头,陈香梅违抗父命,拒迁美国,在昆明当了一名战地记者,邂逅援华抗战的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与他相恋、结婚,不过短短10个寒暑。台北是婚后小窝,将军谢世后,何处是她的家?故乡万里迢迢,一个少妇独身闯华府,膝下两个幼女,既无钱又无势,只拥有受人尊崇的陈纳德这个姓氏。
"虽然我以作为陈纳德将军夫人为荣,但我更因能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天空为傲。"陈香梅立意要在美国打出天下,她更是借助一支笔,把往日温馨回忆倾诉笔端,书写与陈纳德婚恋长篇《一千个春天》,荣登美国十大畅销书榜。"您一生爱好写作,人生理想是当作家。什么原因使您走上从政道路?"我问。
"到了华盛顿,各方面的环境使得我能够从政。我自己对政治也很有兴趣,所以,顺其自然就参加了。"陈香梅诙谐地说,"我讲个笑话么,我在乔治亚城大学编中英文字典,是一个小部门主管,本该由校方给我用的车位,却给了我的白人助理。当时,民主党跟共和党都争取我,我说,哪个党把我该有的停车位解决了,我就参加谁的党。"
陈香梅加入了共和党。她研读美国历史,学习英文演讲,为的是进一步打入美国社会,参与政治。她更了解,必须有所本、有所根,才能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中站立起来;以一个中国人为骄傲,才能在平等状态下参与。
她说,我自幼受中国文化熏陶,读了不少古书,这些搬到异国并非无用。外子去世后,我只身在异国,就是靠着中国传统的待人处事准则,在异乡结交不少朋友。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天性,是我不退缩、不气馁的支撑力。
里根总统特使访华
"30多年来,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总统对您都有任命。后来,您作为里根总统特使访问中国……"话音未落,陈香梅打趣道:"对,你还记得!"一阵欢笑。
"这在您的政治生涯中,应该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下了结论。"对,是这样子的。"陈香梅点头认同。她虽不是内阁成员,却是美国政坛最有影响的华裔第一女性。她一直是美国共和党内主任委员,也是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之一,并任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
1980年阳历除夕夜,雪花飘飞,陈香梅回到阔别31年的家乡!"中美关系当时处于什么情况?"我问。"相当紧张的时候,"陈香梅表情严肃,"也是一个敏感时刻。敏感时刻能有这个使命,我自己觉得非常骄傲。"1980年11月,里根在大选中获胜。他是共和党保守派,十分亲台,在竞选中发表了许多有损美中关系的言论。台湾舆论谣传,如果里根当选,他将支持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
一日,陈香梅收到中国驻美大使柴泽民转来廖承志亲笔函,用的是私人信笺,称香梅贤甥。信中说,他代表邓小平欢迎她回中国访问,希望早日成行,再首良叙,辞意非常亲切。
里根待任时,陈香梅一行秘密访华。她向邓小平呈交一封里根亲笔信,大致内容是:尊敬的邓小平先生,我很高兴让陈香梅代表我去中国,我向您保证,我当选总统后对华政策保持不变。"邓小平看信后是什么态度?"我追问。"蛮高兴的,"陈香梅回答,"因为里根总统说,美中关系他一定要继续努力。"
1981年1月4日,邓小平接见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与陈香梅。他表示:"我们对竞选期间和总统就任以前的言论是注意的,但我们可以对这些言论做某种理解。我们重视的是美国新政府上任后采取的行动。"
邓小平坦率批评了有些美国人的错误观点,强调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台湾问题迫使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不会吞下去。中国肯定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中国最关注的是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
欢迎宴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安排陈香梅坐第一贵宾席,让参议员史蒂文斯坐在次席。他风趣地说:美国有100个参议员,只有一个陈香梅!美国各大报纸以第一版刊登邓小平与陈香梅握手的照片。
"为什么里根选您做特使?"我进一步问。"因为他了解我在美国各方面的工作,为共和党竞选做了很多事情。他跟我的交情也非常深。他当州长的时候,我们就认识。所以,他特别把这个使命交给我。""里根是否了解您跟海峡两岸的一些特殊关系?""是这样子的。"陈香梅肯定回答。
沟通两岸民间交往
北京之行结束,陈香梅又赴台北,受到蒋经国的接见。陈香梅重新把里根的外交政策讲清楚:只有一个中国,这是个大前提!可是,对两方面的意见我们都可以采纳,都可以考虑,都可以听。
"在这之前,凡是到过大陆的人,台湾方面不欢迎;接近台湾的人,大陆也不欢迎。您打破了这个僵局。台湾对您是什么态度?""对我很好!"陈香梅爽快地说,"因为他们觉得我做事情是大公无私,我也没什么要求,我就希望双方能够沟通,能够接近,大家友好么。"
"当时台湾有人说,香梅,你是不是投共了?"陈香梅听后大笑,"是讲笑话,是讲笑话!""您回美国后,里根总统是什么反应呢?""他觉得我做事情很认真,每次交给我一个任务都会成功的!""这么说,他对您当特使完成的任务很满意。""对!是的。"
时光如梭。记得陈香梅赴上海参加八十寿宴前夕,2004年9月29日她与我在北京单独谈过一次。"这条路是我开的。"陈香梅回忆说:"那时见邓小平,邓小平晓得我要到台湾去,他说,你应该让那些已经在台湾的人,让他们回到大陆来探亲,这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我到了台湾就对经国先生讲,经国先生说‘可以考虑’,他这个人还算蛮开明的。后来,经国先生很快就宣布退役军人可以回到大陆探亲。"
陈香梅提出这一建议时,是在蒋经国身体还甚康健之时。1987年春,一些台湾老兵游街请愿,胸前写着"想家",手中打着标语"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骨肉隔绝四十年"。现在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的马英九,为蒋经国完成了《民众往返大陆探亲问题之研析》初稿。蒋经国去世前夕,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揭开两岸民间交流的序幕。
"2006年8月,您去了台湾,为陈纳德铜像从新公园移到空军总部揭幕。见了马英九,之前见了连战。"我说。"这些都是我的朋友。"陈香梅快速反应道。"您对连战的大陆之行怎么看?""很好!他希望大家关系能够更加密切,来往多一些。他很开明的,不错!"陈香梅开心地笑。
"马英九给您什么印象?""我跟他很熟啦。他没有当首长以前,我们就是很好的朋友。我们经常有联系。""您对海峡两岸关系有何期望?""我希望两岸交流更加密切。不光是在经济方面、教育方面、文化方面有更密切关系,其他方面也不断要有进步。"
陈香梅回忆说,1989年12月,我率先组织一个台商投资访问团作破天荒的大陆之旅,在台北,楼上大家兴致勃勃开会,楼下有几个大汉上来,要打那些到大陆去的"共产党"。今天台商能大举到大陆投资,一番辛劳也不值得过于计较了。
未成功的香港会面
"我给您带来一本书,这是爱泼斯坦写的《宋庆龄传》。"我举着书说。看到封面宋庆龄的照片,陈香梅面露敬仰之色。
"传记中说,在她逝世前3个月,廖承志给‘亲爱的叔婆’来了一封信。当时廖承志在中国外事工作及对台工作中是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信中告诉宋庆龄‘来自可靠的人’、‘从您的亲戚和妹妹(指宋美龄)那里得到’的消息。
信上说,‘有趣的是知道您妹妹是怎样看您的,而我相信这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在一个美国人——里根的信使,和一个中国人到过北京后,她表露了她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我相信,要比家庭感情的含义更多一些。"
听到这里,陈香梅说:"那个时候,宋庆龄有一封信带给宋美龄,希望大家见见面么。"记得2003年10月24日晚,宋美龄逝世当天,我与陈香梅的越洋谈话中,她提及一件往事: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病危时曾口述、廖承志(也是陈香梅表舅)代笔写了一封信,由宋庆龄签了字,请陈香梅带回美国交宋美龄。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大意是说,她将不久于人世,希望宋美龄到中国,姐妹见最后一面,若不可能也望宋美龄把孙中山的私人文件交还给她。陈香梅等了许久才有一句回话:"告诉宋庆龄信收到了。"不久,宋庆龄在北京逝世。
我继续念下去:"据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回忆,宋庆龄确实渴望美龄北京之行能够实现,既是为了私情,也是为了此行的政治意义。沈说:‘宋庆龄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她很思念美龄。她告诉我,如果美龄来了,觉得住在她家里不方便,可以安排她住到钓鱼台(国宾馆)去。"
"不是,她们那个时候希望在香港见面。香港见面就比较,喏,没有这么敏感了,对不对?没有成功。"陈香梅低垂着眼睑,紧紧抿着嘴唇,"但是没成功。""宋庆龄去世后,治丧委员会通知宋美龄,宋美龄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我说。"她也不敢怎么样反应啊,因为台湾的事情非常敏感。"陈香梅应和道。
在表面的沉默下,事情可能要复杂得多。廖承志后来在一篇讲话中说,北京这些电报发出后,特别是邀请宋美龄参加葬礼,"蒋经国很恼火,又派人到美国去,又写信去,又如何如何,又通过孔令侃,怎么样怎么样。"
宋美龄逝世当天的越洋谈话中,陈香梅特别提到,蒋夫人一直坚持中国不能分裂。她回忆说:"蒋夫人与我有半个多世纪的交情,与我的先生陈纳德将军是生死之交,她也是我两个女儿的干妈。抗日战争期间,陈纳德将军正是在蒋夫人的说服下,组织‘飞虎队’来华帮助中国八年抗战。她还说服美国总统罗斯福帮助中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20多年前,陈香梅曾写下一首诗:四十年来家国,万千里路山河;惆怅两岸书剑,何日期许共和。她说,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我相信"水到渠成",时间终会解决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