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教授关于"书院精神在于道"接受《读经》杂志专访

2017-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经>杂志:教授,能否请您谈下书院的精神和演变?  王财贵教授(以下简称"王"):书院起源于藏书之所,其演变倒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书院的成熟.它成熟以后,主要的功能就是论道讲学.讲学是为了论道.传道,韩愈<师说>有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书院里面,授业倒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般的学业,平常都已经用过功了,最重要的是传道.有些基础的学堂也叫书院,但它不是成熟的书院.成熟的书院是要传道的,这也是书院的精神所在.<读经>:那山长对书院来说是否很重要呢?

《读经》杂志:教授,能否请您谈下书院的精神和演变?  

王财贵教授(以下简称"王"):书院起源于藏书之所,其演变倒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书院的成熟。它成熟以后,主要的功能就是论道讲学。讲学是为了论道、传道,韩愈《师说》有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在书院里面,授业倒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般的学业,平常都已经用过功了,最重要的是传道。有些基础的学堂也叫书院,但它不是成熟的书院。成熟的书院是要传道的,这也是书院的精神所在。

《读经》:那山长对书院来说是否很重要呢?  

王:书院的成立和精神完全靠山长,有山长就有书院,没有山长就没有书院。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没有道就没有场。现在还有很多古书院留下来,但没人在那主持了,所以那书院就废了。你就是有很多学生去住也没有用。就譬如现在的大学虽然也类似于古代的书院,但是它不论道,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平庸的。

我的文礼书院不敢说能媲美古代的书院,古代的书院学生的学问都是从小就打下基础了,到书院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求学",而是"求道"。因为读经传统断了百年,现在到文礼书院的学生,还是要从授业开始,读书的基础功课还是很主要的,一面授业,一面解惑,一面才能传道。

何况最关键的一点是,我深知自己并没有什么学问,当然,我更不敢说有道,我是没有资格当所谓"山长"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交通和资讯很发达,所有的学问不必由我一个人来传。

假如我有见识,就可以了。如果我的见识是对的,我就可以引导这些学生往道的方向走。但我才疏学浅,能力不行,我相信这些学生将来会比我好。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来当本书院的山长,我一定让贤,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人才。

《读经》:您接下来要回台湾,那对文礼书院的孩子是否有影响?  

王:我曾发愿"与书院终老",回台湾也是很短暂的。道是书院的方向,并不是要哪一个人一直待着时时上课。所以我在书院里平时也很少课,但我给它定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新儒家的方向。新儒家的方向,其实也就是儒家原来的方向,人性的方向。

做学问做人,能"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儒家的理想。有这个理想的人就是儒家,儒家的学问势必要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主流。有人不服气,但不服气的人,可见他也想如此做主流,那他也就是儒家。儒家没什么特别的主张,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儒家。天下如果有人再办书院,也该如此。没有两种书院,只有一种书院。假如有两种书院,其中一种就是不够格的。

如果书院的学生都能体念到这一点,那这些学生就不是靠老师而读书,他就会自己用功,所以我在不在,影响不大,我在,也是陪着他们读书而已啊。

《读经》:现在文礼书院的课程是怎么设置的?  

王:书院的课程如果按规划来做,则刚进来就要开始解经。把背过的三十万中英文经典,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完全解过。这个工作本来要做一两年。然后博览群书,要三五年,然后综括成学,也要三五年。总计十年。现在文礼书院进来的学生,没一个是正式合格录取的学生,都是加勤或伴读的学员。

因为正式的学员是要通过检测、摄像,把总共三十万字的经典一本一本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完。如果一年内不能完成的话,就要求学生退学。所以,我要现在书院的学生用一半的时间解经,一半的时间加紧背书。他们的功课是很紧张的,有人在日记上说,希望一天有三十个小时。

《读经》:有家长想了解下书院选址的事,教授您能谈一下吗?  

王:对于书院的学堂地址,要以能够静心长期读书为主,地方肯定不是在繁华的闹市,也未必是乡下,可能是深山老林,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最好地形成个格局,类似坐太师椅那样的,前有明堂后有背靠,左青龙右白虎,风光景物也能增进心性的熏陶、长养。地方大概有三千亩土地,建筑面积三百亩就够了,其他是种植、养殖、观赏。

王教授在浙江丽水湖山乡

《读经》:您现在心目中有备选的地方吗?

王:我看过很多地方,但还没有完全定案,现在还在各处勘察比较。可能明年就要确定下来,当前最满意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在丽水的湖山乡,一是在温州的泰顺。

《读经》:还想请教授再谈下复性书院和新亚书院。

王:复性书院很艰苦的,我曾经去过乌尤寺,尔雅台就在寺前的角落里,马一浮住的地方,刻书的地方,都很简陋的,可见那个时代的艰苦。马一浮先生学贯中西古今,但是他收学生没特别的条件,只要谁想去都可以。有些学生年龄比较大了,又没有经典背诵的基础。一来基础不够,二是时局动荡,没有长期的培养,所以很可惜没培养出能承继马先生学问的大才。

四川乐山乌尤寺(复性书院旧址)

新亚书院是从无到有的,钱穆先生在校歌里也说"手空空"。我曾在那求学两年,我有很多朋友都是新亚书院出来的。新亚书院虽然起于艰苦,但有钱先生、唐先生和牟先生长期在那里讲学,刚才说书院的价值靠山长,又说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一代新儒家大师会聚于此,新亚书院以一个不到十亩地的租来的小学校,俨然成为明末以来中国文化传承发扬的根据地。

外国有些名校也和新亚书院定约,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管道送到外国,所以新亚书院培养了不少兼通中西学术的人才。

但是新亚书院后来被香港中文大学合并之后,校舍是新了,大了,但名声却没落了,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提新亚书院了,因为没有道了。香港中文大学中的新亚书院或许有其他的成就,但不在道上,这是非常可惜的。一般的学术研究,不是书院的目的,刚才说书院的目的是传道。

《读经》:最后想请您谈下对文礼书院的希望。

王:为三五十年后的中国,培养领导世界的人才。中国势必要领导世界,但现在中国还没领导世界的人才。这个人才,不是知识的科学的人才,而是文化的智慧的人才。而且我希望这个书院可以一直维持下去,永续地为民族为世界培养有道之士。所以我的期许是"千年"书院。当然这"千"也是个虚数,是永久的意思。

《读经》杂志编者按:本次采访之后,王教授又实地考察了文礼书院的几个备选地,并将标准公布网络,今附录于此:  

有关地势,即古人所谓世外桃源,大略如下:  

在群山之中,料一千年不被尘嚣所扰,山或峻或秀,或石壁峭立,或植被苍翠。其背之山高出主场一至二百米以上,两旁山脉迤逦而下,左有青龙而右有白虎,青龙之长与高略多于白虎,如两臂胸前略成合抱,成一自然独立之格局,或成方或成圆,或纵深略大于横宽,其前有明堂,南向为佳,东向其次,能远望二三千米以上。

此范围内有能建能耕之平缓坡地两千亩以上,连带山势约三千亩以上。如不得已,主地形有三五百亩可建地,而附近有两千亩之可种地,作绿色种植以供书院学子也。又,院址之内或附近必有湖或有溪,一为景观,一为饮用,其水质力求清醇可口,古树愈多愈佳,空气亦期清新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