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古文选 王财贵教授关于文礼书院的入学资格以及经典教材的选择标准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文经典目录及字数: 1. <学庸论语> 21,411 2. <孟子> 35,498 3. <老子庄子选> 22,100 4. <易经> 22,668 5. <诗经> 30,375 6. <唐诗三百首> 22,518 7.<书礼春秋选> 28,693 8. <古文选>40,236 9. <诗歌词曲选> 31,725 10.<佛经选>25,936 11.<伤寒论>49,444

中文经典目录及字数: 1. 《学庸论语》 21,411 2. 《孟子》 35,498 3. 《老子庄子选》 22,100 4. 《易经》 22,668 5. 《诗经》 30,375 6. 《唐诗三百首》 22,518 7.

《书礼春秋选》 28,693 8. 《古文选》40,236 9. 《诗歌词曲选》 31,725 10.《佛经选》25,936 11.《伤寒论》49,444 12.《内经知要》 16,876 13.

《孝弟三百千》 20,717 (1、2、3、4、5是必背内容,满八本即够中文二十万字之标准) 外文经典,以英文经典为例: 英文经典目录及单词字数:(因西文为拼音文字,故包本背诵四本即可) 1.

《斯宾塞诗选》之一《小爱神和喜颂》 13486  【必背】 2.《斯宾塞诗选》之二 《时间之墟》《缪斯之泪》《致达芙妮》 14600 【必背】 3.《仲夏夜之梦》17,758 4.

《莎翁十四行诗》18,140 5.《英文名著选》14,879 6.《英文圣经选》12,772 7.《柏拉图苏氏自辩》16,372   其他外文经典,包括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日文经典等。

王教授:对英文经典选材的疑问 此事盖难一二言尽之,纵或尽之,亦难令千万心相孚也。我前几年,刚编完前六本中文读经本(学庸论语、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孟子、易经、诗经等),即请我一个学生,是ABC,希望他帮我选几本英文经典来,他考虑了数个月,终于告诉我:在英文古今的著作中,实找不出像中国四书五经那样句句精华的简要经典。

所以,我自己花了数年考察,选了七册英文读经本(其中且两册不是以经典身份出现,算来也只有五册而已)。

不过,我深自知非英文专家,所以敢于冒昧者,只是想抛砖而已。因为好在我不是教育部,不会对社会有任何限制,希望别人也来选编,如果有英文专家愿意来做,应当比我做得好才是。曾经也有人问,我编读经本的标准何在? 即使是中文,除了学庸论语、老子庄子、诗经易经,可说字字珠玑外,其它莫不或部头太大,或难免泥沙杂下,故也只好择取选编。

如书礼春秋、古文、诗歌词曲,往往都是百中取一,甚或千中取一。

面对满目琳琅,何澣何否?TO BE OR NOT TO BE?去取之间,实煞费心。有的篇章选了又弃,废了又选,又和友朋学生孩子商量,举棋不定者久之,生怕有鱼目之混或遗珠之憾,而对不起天下孩子。此情此意,实天地鬼神所共鉴之(我是说连打字行的老板都已不耐烦)。

由此想见古人选文之难。即如唐诗三百首,亦是从十百万首之中精拣而出,但如质疑何以放着杜甫的皇皇大作秋兴八首不顾,而选打起黄鹦儿,莫教枝上啼;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等,责问渠标准何在?恐衡塘退士一时亦难以自解也。

然而我的标准何在?自十年以来,亦略有可以说者:依序如下: 一,义理上的深厚高明。 二,文学上的优美瑰丽。 三,文化上的影响流传。

四,社会上的哙炙人口。 五,性情上的恬适自在,隽永可人。 虽然已有标准,但,其衡量轻重,亦多取之在我。一人之见,盖难辞井蛙之咎,一人之心,亦恐难厌于天下人人也。诚知罪过,而不得免焉。往者已矣,亦任之而已,他日再有所编作,当更慎之,以补前非也。

总之,多谢故人,而有如此之提示,甚为感激。尚望他人于此主题,亦多所讨论,以精益求精。非直为我个人,亦为天下读经儿童也。 我前几年,刚编完前六本中文读经本(学庸论语、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孟子、易经、诗经等),即请我一个学生,是ABC,希望他帮我选几本英文经典来,他考虑了数个月,终于告诉我:在英文古今的著作中,实找不出像中国四书五经那样句句精华的简要经典。

所以,我自己花了数年考察,选了七册英文读经本(其中且两册不是以经典身份出现,算来也只有五册而已)。不过,我深自知非英文专家,所以敢于冒昧者,只是想抛砖而已。因为好在我不是教育部,不会对社会有任何限制,希望别人也来选编,如果有英文专家愿意来做,应当比我做得好才是。

曾经也有人问,我编读经本的标准何在? 即使是中文,除了学庸论语、老子庄子、诗经易经,可说字字珠玑外,其它莫不或部头太大,或难免泥沙杂下,故也只好择取选编。

如书礼春秋、古文、诗歌词曲,往往都是百中取一,甚或千中取一。 面对满目琳琅,何澣何否?TO BE OR NOT TO BE?去取之间,实煞费心。有的篇章选了又弃,废了又选,又和友朋学生孩子商量,举棋不定者久之,生怕有鱼目之混或遗珠之憾,而对不起天下孩子。

此情此意,实天地鬼神所共鉴之(我是说连打字行的老板都已不耐烦)。 由此想见古人选文之难。即如唐诗三百首,亦是从十百万首之中精拣而出,但如质疑何以放着杜甫的皇皇大作秋兴八首不顾,而选打起黄鹦儿,莫教枝上啼;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等,责问渠标准何在?恐衡塘退士一时亦难以自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