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是什么 揭秘其四个典型症状

2019-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tion"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临床特征:由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慢性乙型肝炎很少,转为慢性肝炎的急性期常是轻症。急剧发病的急性乙型肝炎很少慢性化;生存下来的暴发性乙型肝炎几乎均可完全恢复。 很少数慢性乙型肝炎由急性乙型肝炎迁延转化;绝大多数由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发展而来,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认为慢性无症状携带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但也有发病即是慢性乙型肝炎表现的所谓原发性慢性乙型肝炎。

世界各地HBV感染的表现不同。我国因多在婴幼儿期感染而免疫耐受,表现长时期的病毒血症而病变轻微。

临床稳定的病人也可复发加重,常与HBe血清转换和病毒清除相关。

慢性乙型肝炎常表现“沉默”,临床表现并不经常与病变的重度一致。即使已发展为失代偿的慢性肝病,也常无急性发作的过去史。

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型:1968年主要基于界面性炎症(碎屑样坏死),强调将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清楚分开,认为两者的临床过程、治疗和预后都不相同。当前,绝大多数慢性肝炎的病原学可以确诊,病原学,而非病理学是决定病变继续发展和特异治疗的最重要因素。即使是基于病理的正确诊断,也只是当时的诊断;在感染—免疫状态改变时,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而且,现在了解对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桥样融合性坏死,而非过去认为的界面性炎症。病变活动性是宿主免疫对复制病毒及其抗原的应答状态,病毒复制启动病变活动。在相对免疫耐受时一般为非活动性病变;当免疫耐受性消失时病变激活,可由CPH进展为CAH。在复制病毒清除、抗HBe血清转换后,炎症活动亦随之静息而好转为CPH。但如有HBV变异,抗HBe转换后仍有病毒复制,同样可出现CAH。以后如宿主对变异毒株重新建立免疫体系,也可清除复制病毒而使活动病变静息

CPH和CAH不是固定的诊断,1994年洛杉矶世界消化病会议上国际工作小组建议废除。过去分类的主要问题是将CPH和CAH独立化,现按病变的发展分级和分期,并据此将病情的程度分度

典型症状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6]。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