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故居 《富春山居图》与叶浅予

2017-09-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中,专门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创作的,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现在一半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在台北博物院.希望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够合一展出.温总理怀着深厚感情说:"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使得这幅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常熟人,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中,专门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创作的,完成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现在一半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在台北博物院。希望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够合一展出。温总理怀着深厚感情说:“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的话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使得这幅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常熟人,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两代学者甚众,形成“家家一峰,人人大痴”的局面。《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长河中的精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黄公望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做吏,50岁以后做道士。小时候父母双亡,被过继给一位被人们尊称为“黄公”的老头。黄公看他聪明伶俐,特别喜欢他,就说“吾望子久矣”,因此给他取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擅长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小时就有大志。南宋灭亡后,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中年,他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后来上京到都察院,仍做书吏,经办田粮杂务。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就在元朝恢复科举那年,张闾案发,46岁的黄公望也受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泠,做了道士,改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他的作品存世只有七幅,全是他70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其中最好也是最出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晚年十分钟爱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在靠近富春江畔筑一小屋,名为“小洞天”,一住数载,朝夕揣摩富春江山水的神韵。79岁后,他费了几年之功,为朋友无用禅师绘成高33厘米、长636.9厘米的《富春山居图》长卷。画面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苍莽秀逸,澹远宏浑,淋漓尽致,精美绝伦。

《富春山居图》在不断易手中,被明代收藏家吴洪裕得到。吴最钟爱此画,视为生命。顺治年间,自知将不久人世的吴洪裕欲焚烧此画“以为殉”。烧时因体力不支,见画卷火起就回卧室。他的侄子吴子文迅疾从火中抢出来,终使长卷免于厄运,但长卷还是烧去七分之一,成了长短不一的两段。

后被称为《剩山图》的焚余短段(高33厘米、长51.4厘米)后来归入吴其贞,经屡次转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近代书画鉴赏家吴湖帆购得。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以巨资向吴湖帆征收,存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之一。

被称为《无用师卷》焚余长段,于1749年(乾隆11年)流入清宫。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乾隆皇帝已收得一本《富春山居图》(乙本),性喜风雅的乾隆非常欣喜,在上面写诗跋达40余段。当再收到真迹时,反认为是赝品,只批了“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后来称为甲本的真迹,湮没于清宫。辛亥革命后,转入故宫博物院,解放前夕为国民党政府携往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与桐庐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同桐庐籍著名画家叶浅予结缘也很不平凡。

首先,富春江系钱塘江中游河段名,在桐庐江段南起七里泷峡谷,北流经横山埠入富阳境内,长达33公里。这段江的两岸风光最为秀丽,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赏。近年来,己搜集到描写桐庐这段富春江风光的诗词赋文书法绘画作品数以千计。

现代的一些文人如著名园林家陈从周在游桐庐这一段富春江时,就说自己是“身在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的国画中”。著名作家、文学家周瘦鹃说:“富春江最美的一段要算七里泷,恍如身入黄子久富春江长卷,诗情画意,不断的奔凑在心头眼底,真是飘飘然的,好像羽化而登仙了。

”著名作家叶文玲在《醉桐庐》中说:“一轴《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山居新图》,更把这集登山、赏水、探幽、访古四绝的桐庐,尽情泼洒在风流长卷内。

”所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反映出作者对这里山水风光的钟爱,同历代文人墨客的评价是一致的。1990年5月23日,叶浅予组织的师生友艺术行路团来到杭州,他对大家说:“过几天,你们要到我的家乡富春江畔的桐庐,这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的地方,我们先到浙江省博物馆观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便到真的富春江有个对比。

”大家在省博物馆看了《富春山居图》残段及罗聘、任伯年、黄宾虹诸家精品,大饱眼福。

下午叶老在座谈会上说:“今天早上,我们看见的《富春山居图》转了几个手,好几个手,最后到吴湖帆手里了,吴是个大画家,欣赏水平相当高,因此能够保留下来。”5月27日,行路团到了桐庐。我到桐君山富春画苑去看望他时,叶老特地向我介绍了行路团的台湾文化大学校长张佛千和香港的两位文化名人,说张佛千在台湾可以看到《富春山居图》的另一部分,这次是要他来看一看己经过去600多年的现实的富春江。

第二,叶浅予继承和发展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绘画传统,画了一幅《富春山居新图》长卷。清康熙时,杭州人王清参在《泊富春山下》的诗中说:“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叶浅予自1975年出狱以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富春江老家,有时一年两次。

他看到家乡的日新月异,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次次地涌动要把富春江的变化描入画卷。他在一些文章中讲到:“是富春江的山水哺育了我,要把它画出来,抒发我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

”叶浅予在《富春山居新图》的题跋中说:“黄子久山居图是小桥、茅屋、风帆、钓艇,恬静、淡雅,古意盎然……”“这些取景于远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矶头峰峦,就是我在青少年时所看到的富阳到桐庐这一带的山水风貌差不多。

只隔了半个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富春江畔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黄子久倘若活到今天,大慨也唤不起那种古意盎然的田园幽趣了吧?”但是而今的富春江两岸,却是长桥飞架、高坝截流、马达声声、车轮滚滚。

所以他要画一幅长卷,一扫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萧瑟冷落之气,在“昔日子久凝神处”,展现“江岸处处换新装”,抒发自己对故乡对祖国大地的深情。为此叶浅予自1976年秋得初稿,第二年初夏又回故乡,跑遍了富春江两岸的多数村庄和景点,采写的本子就记了近百本,完成了第二稿。

到1980年春天又到桐庐完成了第三稿。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富春山居新图》。他把由学生王庸、姜宝林协助放大,高1米、长约32米的《富春山居新图》捐赠给家乡。

第三,桐庐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刻在钓台的大型碑石上。记得《富春山居新图》在桐君山展出以后,叶老多次讲到,总该想个办法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能找个地方展示出来,这对历史时代变化的对比、群众时刻思念两岸的统一都有好处。

1993年在钓台碑园建设中,县旅游局终于提出了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刻在钓台碑园中的打算。经过兰银坤等同志的精心策划,《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局部)终于镌刻成功。碑刻的画石长5米、高2米多。

这种把山水画整幅用石刻的形式表现,是全国的创举,受到艺术家的高度赞赏。1993年9月,叶浅予还特地去看过,认为碑园中的现代书法碑刻同古老的《富春山居图》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富春江深厚文化的体现。

第四,桐庐早在1993年,县旅游部门在省电视台的支持策划下,利用两岸人民中秋赏月的传统节日,分散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实现用电视对接形式珠联璧合。桐庐会场安排在桐君山富春画苑,请叶老担任主角。叶老不顾体弱在中秋前就回到家乡。

原本是以中秋赏月的形式,大陆画家通过观赏浙江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触景生情,思念两岸《富春山居图》的珠联璧合。台湾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由台北华视电视台通过传真的形式发往桐庐,用现代技术,在电视屏幕上拼接起来,实现两画的对接,寄托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但是,桐庐中秋赏月活动仍旧进行了,台湾华视变了主意,《富春山居图》的珠联璧合最终没能实现。就在这个赏月的晚上,叶浅予先生给我们讲了《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

叶老还告许我们,黄公望画的《富春山居图》的主要素描取景于富春江的桐庐一段。当我问他可不可以拿黄公望的画同今天的富春江两岸景致一段一段地对照时,叶老回答我说,黄公望画的富春江距今已600多年了,富春江两岸也发生了变化。

他画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我们欣赏时,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甚至你不同的心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绘画特别是山水画是一种艺术创造,不同于摄影,镜头对准什么地方,照片上的图画就是什么地方。

叶老还讲了平时大家说的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他还讲到自己的绘画经历说:“我画的舞台人物速写,肯定不及拍照片真实,但我的速写可以把动态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世界也通过线条技巧勾划出来,使人物富有感情,更形象生动。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虽然取材于富春江,但通过许多局部的描写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叶老还讲了对一幅画的评价同欣赏水平有关。

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好画、杰作能留下来呢?因为欣赏者水平高了,他收藏了,到他手里了。《富春山居图》转了几个手,好几个手,最后到吴湖帆手里了,吴是个大画家欣赏水平相当高,因此能够保留下来。所以,我们不能以黄公望的画,一段一段去同今天的富春江两岸的山峦去对照,看它像不像?来评价作品的好坏。显然,这段话是针对我这个对绘画一窍不通的外行人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