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与敦煌 叶浅予与故乡的茶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诞辰110周年.叶浅予(1907~1995),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二至第七

今年是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诞辰110周年。叶浅予(1907~1995),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二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故乡桐庐的骄傲。

叶浅予尽管年方十八就离开桐庐,但他对故乡始终满怀深情。他不仅深爱桐庐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也深爱桐庐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当然包括故乡的茶。

一、叶浅予儿时茶馆印象

叶浅予1907年3月31日出生于桐庐县城太平桥叶家厅。他自称是“清末遗童”。他父亲那时在县城中心地带开了一家名叫“乾元慎”的南货店。叶浅予晚年在自传中回忆道:“乾元慎是这个交叉点的中心,东南两面临街,一般市民都称它为三角店,处于做买卖的有利地位。

而其周围邻居主要是几家消费商店,至今还记得很清楚:直街南对面是一家三开间的大茶店……”(《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第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下称“自传”)

我们知道因为有富春江和分水江两江之便,桐庐县城历来是浙西地区交通枢纽,是商贸中心。早在唐朝桐庐就设有茶馆,因而在上世纪初有一家三开间的大茶店,毫不足奇。

或许正因为如此,茶馆成了幼年叶浅予经常涉足的场所,使他从小就接触到社会生活。他曾很有趣地回忆起乾元慎打烊后跟着父亲去茶馆的经历:

走出店门,应该向左转,才是家,父亲却指我向右转,转到南面那家茶馆。茶馆也已打烊,排门上齐,两扇活动的门还开着,里面漆黑,远处店堂后面那扇门里亮着一盏油灯。父亲直往里走,我提着灯笼跟着,听见茶店老板娘的声音:“叶店主,你们也打烊了。来,请里面坐。”

父亲说:“老板不在家,上哪儿去了?”

老板娘说:“别提了,你不知道他的老习惯,上XX家打麻将去了。”

此时从里屋走出来她的女儿阿美,一头冲到母亲怀里,两眼盯着我,问:“南货店小店王,口袋里有麻酥糖吗?”

我躲到父亲身后,怕她搜我口袋。我口袋里有铜板。

父亲说:“这孩子,你怕什么?阿美和你同年,人家多大方,有就给,没有就说明天给。阿也,我出店门忘了给阿美带点吃的,好,明天叫阿羊给你带来。”

老板娘:“阿美,你看阿羊多乖,就你,你这小丫头,见人就讨吃!好,你们两个小鬼到里屋去玩玩香烟牌子吧!”

阿美牵着我的手进里屋去看她的香烟牌子,看来看去,几乎我全有,只缺其中一张黑花脸,问她肯不肯和我的红花脸换一换?她不肯,气得我走出里屋。父亲正在点灯笼,看来该回家了。(《自传》第9页)

这段回忆,让我们领略了百年前桐庐县城的风土人情,更领略了叶浅予先生的文字功底。他把儿时的所见所闻传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如此,晚年的叶浅予还在自传第一部分“老笔忆童年”“小店王”一节配了一幅漫画,画面上小叶浅予提着灯笼向左走,其父亲则身子朝右向着写有“茶馆”招牌的大门走去,而脑袋则完全向后在招呼儿子。煞是有趣。

叶浅予先生离开桐庐来到上海后,正是靠漫画一举成名,成长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我以为叶浅予之所以能画出那么逼真传神的漫画作品,与其从小生活在人来人往的故乡商业中心包括茶馆这样的公众场合分不开的。这正应了一句话: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二、叶浅予笔下的茶事茶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叶浅予先生历时数年完成《富春山居新图》山水长卷之后,另一个愿望在他脑海里强烈形成,那就是“发愿要画富春江两岸的人物图像,使风土人情,两尽其美”。于是,1985年秋和1986年春,叶浅予两次从北京回故乡桐庐,深入乡村采风,搜集形象资料。桐庐作为自古有名的产茶地,与茶有关的人物作为叶老创作对象自然在情理之中。

叶浅予先生完成于1990年5月的《富春人物画谱》中有4幅反映茶事茶人的速写作品,是画得最多的题材。这4幅画分别是:《采茶女》《清明前后茶山闹》《品茶专家》和《雨水摘 清明采 新茶上市沿街卖》,而且每一幅都画得生动可人。不仅如此,他还在《特等县农业劳模》一幅中画着一位老劳模与一位戴眼镜的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在小方桌旁亲切交谈的场景。画面上远处是农舍田地,桌下鸡狗绕膝,而桌上画的就是一把热水瓶、两只茶杯。

除了画以外,叶浅予还为采茶姑娘写了一诗一文。他晚年曾写有一组散文《故乡近事》,其中第二篇题目就是“采茶姑娘”,论叙在家乡向导的陪同下他赴桐庐与浦江交界的马岭采风的情景。文中写道:

车经七里泷电站跨江大坝,转入芦茨乡山沟,一路云雾掩映,山峰时隐时现,大小瀑布冲刷公路,盖几天来大雨,山水汇集,奔泻而下,一幅幅活的山水画,在眼前飞驰而过,不觉心旷神怡。……此时忽又发现那农舍背后走岀一群姑娘,花色衫裤,手挽腰篮,正在注视我们这群陌生人。

老农说,她们是岭那边过来采茶叶的,正回家呢。我们告别老人,登车驰上岭口,等候她们从小路走来,准备捕捉第二批形象。”(《叶浅予散文》第378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版)

接着,叶老记录了他与这群姑娘的有趣对话。“对话结束,姑娘们走上山路,将要转过去的时候,向我们挥手告别。此时我脑子里已经出现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这群快乐活泼的姑娘,不是《富春人物画谱》最好的题材吗?”(《叶浅予散文》第379页)

为记录这场巧遇,叶浅予作诗一首《采茶姑》,并将其写成书法作品,全诗如下:

马岭峰峦飞云雾,

云间飘浮花衫裤。

飘向梓州茶山坞,

姑妈迎来采茶姑。

头茶采毕登山路,

返回浦江石宅铺。

一路欢笑一路歌,

歌声飘失在云雾。

我们今天得感谢当年采风的随行人员,还用相机记录下叶浅予与采茶姑娘交谈的场景(不像现在是举手之劳),让叶浅予深入生活的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三、叶浅予热爱故乡的茶

叶浅予先生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画茶、写茶,原因就在于他热爱故乡的茶,喜爱喝故乡的茶,希望故乡桐庐的茶产业茶文化兴旺发达。

这一点除了他用画作和诗文表达之外,多位叶老生前亲朋好友在回忆文章中的描述与介绍也可以佐证。

叶浅予的女儿叶明明在《父亲的故乡情》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故乡啊,又见到你那清澈的富春江水,那满山的青翠竹林、山花美景;那声声马达、新厂新房,更有那亲切悦耳的乡音,这一切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次次涌动要把家乡的风光描入画卷中去的激情。

经历了四年往返,三易其稿,最后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新图》的长卷。在那长达6.6米的画卷中,让我们观赏到蜿蜒的富春江水,曲曲弯弯、忽隐忽现,穿流在起伏的山峦、村落、小桥、古塔、电厂、公路之间;又从那画卷的四季景色中看到家乡人民釆茶、收割、肩挑、车运、打鱼、捕猎等劳动场面,真是一幅集时间、空间为一体的家乡风光写真图啊!

”(《叶浅予与故乡桐庐》第58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在叶明明眼中,“采茶”是《富春山居新图》这幅山水画长卷中最主要的人文风情。

叶浅予的侄女叶如君在《我心中的伯父叶浅予》一文中,记述了1976秋历经磨难后的叶浅予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的情景。其中写道:“这次的故乡之行,画家叶浅予又复活了。尽管恢复工作后的他,在中央美院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为实现他对家乡的讴歌之情,他决定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回家乡看看,他以他那平易近人的处世为人风范,与富春江边渔民聊天;去茶山看茶农采茶做茶……”(《叶浅予与故乡桐庐》第104页)

桐庐县政协原主席李锡元曾多次接待叶浅予,他在《情系故土—一追念叶浅予先生》一文中写道:“1992年,叶老要我们陪他第三次去新合乡。这次,他一定要看新合的‘雪水云绿’茶叶产地”。(《叶浅予与故乡桐庐》第67页)由此可见,叶浅予对家乡的茶产业发展是多么关心。

叶浅予晚年在桐君山麓的富春画苑除读书画画外,就是接待各地好友来访。他总是以家乡的茶叶招待客人,清茶一杯,谈兴却浓。一张叶浅予和著名画家、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在富春画苑门口会谈的照片大概是这一情形的缩影。照片中二老相对坐在藤椅上,他们面前的圆型茶几上是两只青瓷茶杯……

写到这里,我也想起平生三次与叶浅予先生相见相谈的情景。第一次确切时间不记得了,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到桐庐中学工作不久的我一天去桐君山走走,正巧碰到叶老在富春画苑旁的空地上面对富春江独自闲坐。我斗胆上前问好。

当他知道我这个小年青是桐中教师后,热情招呼我就坐,并让照顾他的阿姨给我泡来一杯清茶。我记得他指着二楼窗口伸出半个身子的一位中年妇女说她叫杨芳菲,你认不认识?我摇摇头说不认识。他笑着说她可是美院的才女,大作家。那天的谈话内容很多我不记得了,但还记得他跟我说起桐庐名宴“十六回切”的情景。初次见面,叶老就给我留下平易近人的印象,像一杯清茶,令人回味。

后两回见面是1991年的事了,都与桐庐中学50周年校庆有关。那年四月份的一天我和学校的几位领导一起到富春画苑拜访叶老,大家在大厅的圆桌旁围坐一圈,清茶一杯,交谈甚欢。两个月后的六月份,叶老应邀来到桐庐中学,那时的校园正是叶老儿时求学过的紫霄观高小校址,他饶有兴致地参观一圈后,到会议室里坐下与我们交谈。

那时学校接待大画家也只是清茶一杯。我们听他绘声绘色地回忆七十年前在此读书的情景。那次来访不久,他特意创作一幅漫画祝贺桐庐中学五十华诞,题为《从紫霄观高小到桐庐县高中——七十年一瞬间》。我后来为此专门写了一文发表于《浙江教育报》,此文也收入《叶浅予与故乡桐庐》一书。

如今,叶浅予先生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了,他与故乡桐庐的不解之缘更是存续百又十年。然而,叶浅予“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的人品艺德和他与故乡的深厚情缘,宛若一杯清茶,值得我们久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