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湖帆 近代名家书画辨伪:吴湖帆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生于燕,久居上海.初名翼燕,字遹骏;更名万,字东庄,书画署湖帆,别署丑簃,后号倩生.倩庵,斋名梅景书屋.湖帆家学渊源,是清末著名学者.金石书画鉴藏家吴大瀓之孙,自幼耳濡目染,不仅培养了深厚的诗文词赋的功底,而且饱览古代名迹,在书画创作与鉴定方面博闻强记,勤于探索传统,勉于追随时代,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山水.花卉画大家与古书画鉴定家.著名的书法家谢玉岑曾言:"当今书画大家,首推张大千.吴湖帆",评价可谓高矣.吴湖帆的山水属传统的文人画范畴.其家藏既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生于燕,久居上海。初名翼燕,字遹骏;更名万,字东庄,书画署湖帆,别署丑簃,后号倩生、倩庵,斋名梅景书屋。湖帆家学渊源,是清末著名学者、金石书画鉴藏家吴大瀓之孙,自幼耳濡目染,不仅培养了深厚的诗文词赋的功底,而且饱览古代名迹,在书画创作与鉴定方面博闻强记,勤于探索传统,勉于追随时代,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山水、花卉画大家与古书画鉴定家。

著名的书法家谢玉岑曾言:“当今书画大家,首推张大千、吴湖帆”,评价可谓高矣。

吴湖帆的山水属传统的文人画范畴。其家藏既富,涉猎尤多,自唐宋而至清中期的历代名家无不兼收并蓄,眼界既高而出手不凡。 他的山水画初学戴熙,因此他对“四王”讲求笔墨情趣,注重形式美等方面自有独到的心得。

其后,他利用搜求到的明人画迹,由“画中九友”而专研董其昌,以求“去宋以来画家刻画之迹,变为豪放”。1930年后,开始大量临仿宋元名迹,尤其是担任故宫审查委员以后,所见名迹愈多,临仿愈勤而画艺日臻成熟。

1936年初冬作《云表奇峰图》,自题用赵雍笔法,青绿设色,用笔细密,气势苍莽,叶恭绰称赞此图“精力弥满,万象在旁”,此图基本上体现了那一时期吴的山水画水平,是他的成名作,由于他的画与当时山水画坛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因此博得了画界的普遍赞赏与肯定,使他的山水在沪上画坛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这年他四十二岁。

后来,此图被《美术生活》彩印发行,以致“南北竞摹,赝本百出,观者捉摸无措”。

可见,早在三十年代,就已出现了吴湖帆山水画的临仿品。 三十年代的吴湖帆先后对元代赵雍、高克恭、倪瓒、王蒙,五代、宋时的荆浩、关仝等人的画迹进行临摹。客观地讲,这个时期吴的绘画面貌丰富多样,但多数都缺乏变化,笔墨亦略显生硬,这种现象是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在所难免的。

进入四十年代,湖帆的山水更趋于完善,他通过对董源、巨然、吴镇及“吴门派”的临仿,并提炼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

吴湖帆的山水主要有两种面貌:一是由郭熙、董源、巨然及王蒙等蜕变成的凝重苍润的山水,讲求法度,笔墨严谨,大量丰腴缜密的皴法和重峦叠嶂的构图,使他的这种山水画富于层次变化。这不仅显示出他坚实、深厚的传统功力,更体现出他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与极高的艺术悟性。

另一种是由“吴门画派”,尤其是唐寅变化而来的灵秀洒脱的画风,那种高远空蒙的布局,淡色山石上的细笔带水长皴,都明显地带有唐寅中的遗风,只是吴湖帆比唐寅少了些雄健劲拔,多了些疏朗秀美,这如同在当时的沪上画坛吹进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

事实上,吴湖帆师法古人最有成就或换言之最相契合的恐怕不是董其昌而是唐寅,唐寅以其更入世,更具江南雅士之风的山水风格最频繁和深入地融入了吴湖帆的创作之中,在吴湖帆进入中年以后的绘画中,无论是卷轴或扇页,无论是山水或花卉(除荷花外),以及他晚年的行草书中,许多是他对唐寅的继承与发展。

唐的名字也最频繁地出现在吴氏的作品上。

除山水之外,1936年,吴湖帆自创荷花新格,被世人称为"吴装荷花"。他在创格第一帧上题云:“余素不能写生,是夏与静淑相对盆荷,颇发画兴,即纵笔赋色,一气呵成,觉古人无此格也。”他所新创的荷花实际上是将朱耷的大写意笔法与恽寿平的没骨设色相融合,以淡墨加青绿画荷叶,衬托花瓣重叠,色彩绚丽的千面莲,艳而不俗,灿烂异常,荷叶的简与花朵的繁相得益彰,在赋色上由于很好地控制了水份,使画面显得美丽而和谐。

虽然此图上钤有“待五百年后人论定”的印章,但也难以掩饰吴先生对自己能在古法之外“标格出新”的欢喜得意之情。 吴氏妻与“倩庵”印 值得一提的是,吴夫人潘静淑是个才貌俱佳的女子,其伯父潘祖荫亦一代名士。

静淑亦能画,曾见吴湖帆题静淑画荷,是地道的“吴装荷花”。早些年曾闻一老先生讲,1942年,湖帆哀静淑病故,自此以“倩庵”为号钤于书画之上,并讲可据此来判定书画之早晚或真伪。今就笔者所见湖帆遗迹,并非如此。

最早出现此字号为1937年《双钩竹》题款,其画心还钤有"静寂心赏"印;“倩庵”印最早见于1939年《云壑奔泉图》,而此二幅创作时潘氏尚在,看来“倩庵”之号并非湖帆因伤逝而取。笔者见闻不广,欲以求正于方家。

此外,吴湖帆在潘氏死后,娶潘氏随嫁侍女顾抱真。1944年以后的吴氏画作上,常可见到“以付抱真存之”的字样或“抱真转赠某某”之小楷题识。 前已提及,吴湖帆山水的仿造品早在三十年代即已出现,到四十年代,随着他声誉鹊起,造假的现象也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上海当地。

虽然这些仿品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因其年份相符,又多为临古之作,故分辨较难。唯有仔细深入地研究吴本来之面目,方可有去伪存真之术。

湖帆有子名询,字孟欧,作画酷肖其父,惜解放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早逝。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吴的伪作有上升的势头,主要还是在苏、沪地区,仿造他早年的山水画。这些东西一般尺幅在四至八平尺不等,多是有本临仿,或从大幅中截取一部分,或将几幅中的山石树木重新组合拼凑,这就使得仿造品不仅在构图上有明显的欠缺和漏洞,而且山石、矶头的皴点往往浮蒙模棱、凌乱无序,树木枝干的交错处及枝叶的相互关系都显得牵强,杂乱无章。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山水的设色。由于吴湖帆对色彩有独到的理解与掌握,使他的青绿山水呈现出烟云渲染,氤氲缥缈的意境;其颜色选料讲究,色彩纯净明透,层次清晰,尤其是他擅长将用墨的黑白对比、用色的浓淡相依巧妙地熔于一炉,使他的青绿山水往往有超逾古人的独到之处。

这是一般作伪者很难掌握的。在一些临仿的青绿山水中,作伪者常常将色彩作为掩盖其笔墨缺陷的“补丁”,岂非欲盖弥彰! 湖帆亦擅“四君子”,尤以画竹闻名于世。

他画竹从宋人双钩入手,后又参以高克恭、赵雍墨竹笔法及恽寿平没骨法,以淡墨或淡色作雨后丛篁。由于他很好地控制了水份的使用和笔势转折,乃能尽“凤尾梢卷”,疏淡清雅之极致。谓湖帆为近世画竹第一人并非过誉。

吴湖帆的竹石精绝于世,是与他杰出的书法造诣密不可分的。其书法由董其昌而后上溯至米芾的行书、赵佶的瘦金体,形成了他无论书写何体,皆以骨法见长。其行楷尤精,用笔圆劲挺秀。晚年喜习祝允明草书,气势取胜,奔放神俊。

这些特点分不同的时期反映在他的竹石创作上,早年不逾古人规矩,多法宋元人谨严之风;中年精力充沛,运笔徐缓舒放;晚年以草书入画,加之老来多疾,用笔快利酣畅,画竹多以浓墨写风竹欹侧之态,脱胎于唐寅《风竹图》而有所变化。

仿造的竹石往往不能把握吴氏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是竹的用笔或书法与款识年份不符,就是笔下软若无骨。画竹或写字皆伸臂扯脚,既无书法韵味又无章法结构。由于这些临仿的竹石或书法对联多数尺寸不大且价位又低,使一些买家不太注意细加推敲,遂使用伪者得售其计。对此,鉴藏家不可不察。 (摘自《收藏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