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纪念杨荫榆?

2017-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荫榆,是谁?军阀帮凶固然不是,"抗日女英雄"也甚牵强.我想,最恰当的,就是把她理解为一个受侮辱与受损害,却给人间挥洒出毕生母爱的灵魂 .庄永康本地作家.前资深报人杨荫榆(1884-1938)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但人们对她的"纪念" 是负面的,指她是军阀的帮凶.身前身后背负的骂名,发轫于文豪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在新中国列入中学教材的文章,叫<记念刘和珍君>.如何"认识"杨荫榆?今年,105岁文学巨人杨绛在北京仙逝.经典文章<

杨荫榆,是谁?军阀帮凶固然不是,“抗日女英雄”也甚牵强。我想,最恰当的,就是把她理解为一个受侮辱与受损害,却给人间挥洒出毕生母爱的灵魂 。

庄永康

本地作家、前资深报人

杨荫榆(1884-1938)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但人们对她的“纪念” 是负面的,指她是军阀的帮凶。身前身后背负的骂名,发轫于文豪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在新中国列入中学教材的文章,叫《记念刘和珍君》。

如何“认识”杨荫榆?今年,105岁文学巨人杨绛在北京仙逝。经典文章《回忆我的姑母》,值得再三细嚼。

心想这些年来,新马不少华人学子都以鲁迅“子弟兵”自居。既为兵,对将令只有绝对服从,鲁迅的对与错,全盘接受。这是须要及时检讨的。

推入“杀人者的血污”中

杨荫榆出生江苏无锡,约1907年官费留学日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水女子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2年获教育系硕士衔,回国任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师大),1924年升为校长。

然而,上任仅一个月左右,她便和前校长许寿裳一样,遭遇一些教师的抵制,女师大学潮又起。1925年年初,由许广平等组织的学生自治会发布驱逐杨荫榆宣言。风潮不断,杨终于在8月初递上辞呈。

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了抗议段祺瑞北洋政府向英美法日等八大帝国主义低头的大游行,学生与民众迫近国务院时,卫兵慌了手脚,开枪扫射,酿成47人死亡的“三一八惨案”。

其时,杨荫榆离开女师大已半年有多。然而,在“驱杨倒章”(章即挺杨的教育署总长章士钊)运动中多次为文鞭挞的兼课教师鲁迅,这时写了篇追悼文章,纪念刘和珍以及一死一伤的两位女同学。鲁迅把三个女子的遇难形容为“惊心动魄的伟大”,又把曾被他贬摘的教育工作者推入“中外杀人者的血污”中。

评价仍然暧昧不清

杨荫榆的恶名并未因她离开尘世而结束。尽管鲁迅已在1936年去世,但在毛泽东时代,鲁迅被神化,并变身为“痛打落水狗”的一根金箍棒。 “文革”时诬陷自由,杨荫榆以及她的支援者、同情者,全都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了。

时至今日,中国出版物对杨荫榆的评价仍然暧昧不清。1925年5月11日,女师大学生为驱逐校长,封锁校门。2015年山西教育出版社《民国教育》(赵锋著)页67,便在未援引任何资料来源之下写道: “……随后,杨荫榆召来军警,截断学校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四个班级,试图以武力来平息风潮。”

网上有2014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纪念杨荫榆:为鲁迅笔下“可恶的人”申辩》一文,引《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页358至359,指出1925年 5月11日晚上杨荫榆曾给教育总长呈函求救。

信中说,5月7日因哄逐校长而被校方开除的六名学生“非但抗不出校,复敢于今晨约集滋事之辈数十人,先在操场咆哮开会,继即蜂拥校长办公室寝室以内,横加搜索,信口喊打……”,又将办事处、秘书室人员逐出,夺取钥匙,封门上锁。“并即派人驻守各门,一面分队向校中各处摩拳擦掌遍觅。校长幸先时因事到附属学校,未遭毒手……”

要是当天校长召来军警,武力把滋事者驱散了,又何须求救呢?

那么,教育总长章士钊为何在这决断的时刻擅离职守,噤若寒蝉?陆文揭示:5月7日,章总长的府上已被人“毁家”,向他发出威胁。

杨绛眼中的三姑妈

《回忆我的姑母》原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杨绛文集2》,现亦刊于网上,前面冠以“复观杨荫榆”字样以便搜索。文集中另文回忆作者的父亲——民国法政专家杨荫杭,是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作者应社会科学院之邀而写。

回忆姑母的文章,杨绛用的是“曲笔”“冷笔”。从网上反应看,很多人都读不懂。

社科院邀请函说:“荫榆先生在日寇陷苏州时骂敌遇害,但许多研究者只知道她在女师大事件中的作为,而不了解她晚节彪炳,这点是需要纠正的 ……”一道是非题,不是选择题。

杨绛的开场白:“杨荫榆是我的三姑母,我称‘三伯伯’。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她在女师大的作为以及骂敌遇害的事,我都不大知道。可是我听说某一部电影里有个杨荫榆,穿着高跟鞋,戴一副长耳环。这使我不禁哑然失笑……”

本不愿写,但为了冲破媒体假象与遍地流言,写!

表面上看,作者写的只是家中琐事。但字里行间,三姑母和“我家”之间的亲情千丝万缕。荫榆每遭挫折,哥哥(杨荫杭)的家像是避难所。

杨荫榆在18岁前曾许配给某家低能儿,忍受不了,抓破傻爷的脸皮逃了出来,从此一生未嫁,过自己的生活。(鲁迅曾在杂文中讥杨为丈夫未死而离家出走的“拟寡妇”,心理变态。)

逃离夫家后,荫榆得哥哥的资助上苏州景海女中。日本留学回来,便到苏州女师任教并成为教务主任。然后到北京。

离开北京女师大之后的1925年冬,杨荫榆到苏州长住哥哥家。从回乡到战时遇害这十多年,她都坚持教学、办校。苏州沦陷时,为保护乡中妇女惹怒日军而遭杀害。

在杨绛眼中,三姑母从来不会打扮,女红做不好,衣着也别扭,性情孤僻。但是有一天,跟着大姐到火车站,看见三姑母有好些学生送行。大家哭得抽抽噎噎,使她很惊奇……

杨荫榆,是谁?军阀帮凶固然不是,“抗日女英雄”也甚牵强。我想,最恰当的,就是把她理解为一个受侮辱与受损害,却给人间挥洒出毕生母爱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