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榆吴贻芳 杨荫榆与吴贻芳:两位大学女校长的不同命运

2017-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我们鲁迅大先生看,这些形同寡妇的女人寂寞空虚冷,对青春女孩羡慕嫉妒恨,这样变态,哪里还能--还有资格--管教她们?"杨荫榆与吴贻芳文:朱

“在我们鲁迅大先生看,这些形同寡妇的女人寂寞空虚冷,对青春女孩羡慕嫉妒恨,这样变态,哪里还能——还有资格——管教她们?”

杨荫榆与吴贻芳

文:朱映晓

“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尤其是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于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嫉。”

1925年,鲁迅大先生撰文《寡妇主义》,指现中国女子教育的大权都落到了独身老女人手里,在我们鲁迅大先生看,这些形同寡妇的女人寂寞空虚冷,对青春女孩羡慕嫉妒恨,这样变态,哪里还能——还有资格——管教她们?这里大先生矛头直指是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稍后成为他女朋友的师大学生运动领袖许广平的“死对头”。

说起女师大事件,那真是话长,不过,透过大先生这篇文章,我们确也可以感觉到:“不结婚的女校长”是当时一景,投身教育,是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一条路(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学医和写作了),同时也是救国的希望,如杨荫榆本人说: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尽管这句话到许广平们那里变成了“之婆”的笑话。

女师大事件的结局,是杨荫榆被迫离开北京,且因“恶名”而在返乡后亦难立足教育界,这恶名还将助她“留名青史”。尽管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帮杨“翻案”,包括她的侄女、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她笔下,这位性格古怪的姑母也是值得同情的女人——她抗争包办婚姻的倔强,她越洋求学的顽强,及于1938年死在日本人手下的惨状——却也无改杨作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而失败的事实。

对比杨荫榆,同样是早期留学海外获得名校文凭的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吴自1928年登上校长位置就没下来过,同时她在政界亦有名望,当过国民政府参政员,于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唯一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发表演讲,签署《联合国宪章》,新政权成立后吴仍以教育家及民主人士身份受重,段位那是相当的高。1985年,吴校长以93高龄圆满而去。

有人评价杨吴:人各有命。——这话也对,但是,另一方面,命实在是个复杂的东西。首先,北师大是国立大学,而金女大是教会学校——外国人办的学校,原是走贵族路线的……杨吴年纪虽相仿,所处也算同一时代,但其实,杨就任女师大之时,尚在北洋政府掌权之下的北京政局极为复杂,学校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单就人事关系上她当校长也是有人不服的,她“挤走”的前任,便是大先生的好友许寿裳。

而仅是几年之后,蒋介石“统一中国”,收回“教育主权”,所有教会学校校长须由中国人出任,金女大便立意要推出一位金大毕业生担任,已有在北京高校任职经历的吴正是金女大第一届优秀毕业生,校长之位简直就是为她而设!

另外吴也没像杨招惹上大先生这样百年难遇的战斗机——重读大先生文章,“始终用了她多年炼就的眼光,观察一切:见一封信,疑心是情书了;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密约”,真真嘻笑怒骂,不是一般人能应付,包括杨那位倒霉的无锡同乡陈西滢。

总之,在命面前,所谓个人的努力与谨慎实在太有限了,尽管我们仍要努力,要谨慎,却也只能闭着眼睛,遇着什么是什么了。

当然,吴在教育与管理方面肯定是高过杨的,至少,没被学生公然反对过,吴在个性上肯定也更完善,“智慧女神”之名绝非浪得虚名,听过吴演讲的冰心和吴的学生苏雪林都有撰文赞美她的风采,尤其是苏雪林,对吴几到爱慕程度——这份爱慕直到晚年她仍一边自嘲,一边回味。

女人能吸引男人那叫魅力,连同性也能征服,那叫真魅力。真魅力的吴仍以独身终老,在这点上,她并不比杨幸运,有人问她不婚的原因,她说:我在等一个人——这一句就够叫人膜拜!

(报刊专栏,转贴请注明作者,纸媒使用请先联系本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