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工程原理三维图 秦汉三国时期 治理都江堰的“六字诀”

2019-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深淘滩与低作堰,用朴素的哲学思想,以一深一浅.一引一分正确处理了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故历代都把这六字诀奉为至宝,代代相传,成为维修与护理都江堰的必遵之法.一.都江堰管理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最重大的水利工程,从创建之日始,在管理方面,都是由驻扎在成都的郡府最高长官亲自负责.战国晚期至秦代,都江堰的最高机构为蜀郡郡府.郡守李冰亲自领导了创建都江堰的伟大工程.但工程浩大,颇费时日,郡守只能负责大方针,不可能长期驻堰.日常水利事务,则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水利衙门"都水",来进行行政管理.值得注意的

摘要:深淘滩与低作堰,用朴素的哲学思想,以一深一浅、一引一分正确处理了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故历代都把这六字诀奉为至宝,代代相传,成为维修与护理都江堰的必遵之法。

一、都江堰管理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最重大的水利工程,从创建之日始,在管理方面,都是由驻扎在成都的郡府最高长官亲自负责。战国晚期至秦代,都江堰的最高机构为蜀郡郡府。郡守李冰亲自领导了创建都江堰的伟大工程。但工程浩大,颇费时日,郡守只能负责大方针,不可能长期驻堰。日常水利事务,则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水利衙门“都水”,来进行行政管理。值得注意的是,秦时朝廷中也设有“都水”官。

都江堰工程原理三维图 秦汉三国时期 治理都江堰的“六字诀”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奉常,秦官,……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如淳曰:“《律》,都水治渠、堤、水门。”《三辅黄图》云:“三辅皆有都水也。”三辅,即西汉早期称京畿之地为三辅。

可见秦不仅在朝廷中设有都水官,在郡府中也设有都水官,专管水利事务。秦都水官的设立,从其名称中带“都水”二字看,从李冰治水的规模、范围、时间看,从成都二江又有“都江”之名的情况看,可能是由蜀郡首创其制。

都江堰工程原理三维图 秦汉三国时期 治理都江堰的“六字诀”

李冰在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为管理方便,同时在郡府中设置了都水衙门,主管全郡水利事务,当然当时以都江堰为大宗,并具体负责每年的岁修组织管理等。后来秦朝廷、秦各郡皆学习蜀郡的经验,仍将管水利的机构称为“都水”。

都江堰工程原理三维图 秦汉三国时期 治理都江堰的“六字诀”

秦统一六国后,对都江堰主要是抓大事。如东汉应劭《风俗通》说,“李冰开成都两江,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秦始皇亲自下令祭祀李冰,表明了朝廷对都江堰的高度重视。朝廷下令在都江堰渠首修建专门祭祀李冰的庙宇。这活动当与每年的岁修和放水节令相联系。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设立的邮亭甚多,能留名至今的并不多。白沙邮因与都江堰相联系,得以留名至今,可以说它是当时巴蜀地区最大、最知名的邮亭之一。李冰将白沙邮建在大堰渠首正上方,又将作为水则的三石人立于邮下,皆非偶然,一方面当是出于大堰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邮中还设有专人,负责大堰的一些日常管理事务,如观察水文等。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白沙邮存在着驻军护堰的可能性。

都江堰在秦统治时期延续了约七十年。根据秦汉时期的设县、设道制度,战国晚期至秦代,湔氐道的居民以当地的氐人为主体。李冰时期,无论是都江堰的创建工程,还是以后秦统治成都期间近七十年的岁修工程,都主要是依靠当地氐人原有的部落系统进行管理,派部落或氏族为基本单位。正因如此,在都江堰历史上保留了许多有关氐人的传说,其中代表性人物便是杨磨和二郎,在都江堰工程中也遗留下了许多氐人文化的因子。

两汉时期,都江堰的岁修工程,由都水衙门主持,并由高级官吏亲自主持每年祭祠李冰的活动。东汉一代,封闭、割据式的豪族经济高度发展,但整个都江堰灌溉水系并没有因此受损。这反映出当时“都水”管理体系独立于县地方行政部门,具有相当的权力。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都江堰系全国农耕之本,国之所资,亲自抓有关管理工作。《水经·江水注》注引《益州记》说:“诸葛亮在都江堰专设堰官,又征丁一千二百人驻防都江堰。”这是都江堰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堰官带武装的确切记载。从现有资料看,在都江堰实行堰官带武装管理体制的只有蜀汉和元代。表明当时大堰治安形势较为紧张。

三国时期,西蜀豪族经济各有武装,争水事件经常发生。堰官手握兵权,在灌区应主要是针对豪族势力。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交汇点上,高原上“西戎”势力强大,不能不有所防备。堰官武装主要有以下职能:一,管理都江堰的日常安全保护、维修和岁修工程。

二,对灌区实行计划分配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在当时的背景下,此任务必须有军队才可能实施。可以说诸葛亮是我国节约用水的鼻祖。蜀汉时期,都江堰灌溉水利系统一直运行良好,与此有关。“堰官”直接接受蜀汉朝廷管辖,不受郡、县地方干扰。另外,建兴十四年(236)四月,后主亲到都江堰,参加李冰生日的祭祀活动,显示一国之君对水利的高度重视。

二、治水经验总结

都江堰在水利管理、工程管理、水工技术管理诸方面,皆颇具特色。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用“六字诀”、“八字格言”、“三字经”来总结、归纳都江堰的治水法则。这些治水法则是古代都江堰工程管理、水工技术管理的最高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规章制度。

这些法则皆刻石立在二王庙内,皆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凝练警策,便记忆、利推广,又是与汉字文化高度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都江堰水文化的一株奇葩。

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都江堰曾多次遭受严重破坏,但都很快便能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这些治水法则起了重要作用。“检其左、堰其右”,最早见于梁李膺《益州记》。它是对李冰创建都江堰后,迄两汉时期,都江堰渠首枢纽平面布局的总结,同时也是都江堰渠首枢纽平面布局的基本法则。它形象地指出了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的轮廓和具体做法。都江堰渠首枢纽的任务是以内江分流引水为主的。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渠首枢纽立面布置的法则,最早见于梁李膺《益州记》。关于此六字诀,历代评价甚高,如:“治水之法”、“万世治水者法”、“检江立堰之法”、“千古治堰之要诀”等。它究竟产生于何时,始载于哪部文献,却颇有争议。

一般认为,六字诀出于李冰,这几乎是蜀地治水者和有关学者的一致看法。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把宝瓶口上游凤栖窝一段河槽中淤积下来的沙石彻底挖淘。用人工办法以补充水流排沙之不足。

目的是要保证下游引水的水位,保证灌溉用水。古有“深淘一寸,得水一寸,深淘一尺,得水一尺”之说。所谓深淘也是相对的,只是达到一定的深度,过深则在宝瓶口形成门槛,影响水流流态。古人深淘标准,皆树以标志,或以石马、或以卧铁、或以铜标及标准台。目的在于保证春灌期间内江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从而保证宝瓶口引进足够的水量。

低作堰,即低作飞沙堰和人字堤。飞沙堰是用笼石垒成,即先铺顺笼,再在顺笼上包铺顺着溢流方向的筷子笼。所谓浅包,就是少铺几层筷子笼,不要作得太高。飞沙堰集分、排、控三种功用于一身,既排沙,又分洪,还要控制入内江水量,既是一个排沙道,也是一个溢洪道。

经一年的冲刷,其堰堤上的竹笼等建筑已基本损坏,堰内外堆积大量沙石,必须全面维修,次年才能正常工作,发挥效益。维修此堰的关键是在“低”、“浅”上下功夫。不宜过高,过高就会减弱它的功能。它低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保证春灌用水流量相应的水位高程来确定。以宝瓶口观测水位的旧水则来衡量,沙堰堰顶高程相当于十三划就够了。

另外就飞沙堰的飞沙、泄洪及其自身安全而言,低作堰也是有利的。都江堰凤栖窝河段,每年冬末沙石淤积量在一万立方米左右,数量大略固定。每年冬春水枯时,在鱼嘴处先后分别拦断内、外江,进行清淘。如冬末不断流岁修淘淤,或淘淤不到原河床,则来年就引水不够,难以满足灌区抗御春旱的用水要求。

若凤栖窝河段清淤彻底,则宝瓶口即可全部引进内江340立方米/秒流量,飞沙堰不会溢流。当然也可以不清淤或少清淤,加高飞沙堰顶,以导引更多流量进入宝瓶口,但这样就将减少飞沙堰宣泄内江洪水的能力,宝瓶口多进洪水,又将造成灌区水害。

因此堰顶不能筑高,而要“低作”。浅包人字堤,就是在“堤后用筷子笼横排密抵,埂既坚牢,又能渗水让水”。“低作”、“浅包”的目的,是可以“使有余之渠水泄于外江”,不然的话,江涨横溢,外江不能泄水,而水势偏注内江,成都一带也会有洪水。

深淘滩与低作堰,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它用朴素的哲学思想,以一深一浅、一引一分正确处理了引水与排沙的矛盾。故历代都把这六字诀奉为至宝,代代相传,成为维修与护理都江堰的必遵之法。“六字诀”对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的治理,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北堂书钞 》、《风俗通 》、《华阳国志》、 《水经注 》、《益州记 》、《灌县治水记 》、《蜀水经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