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福家人 不像“官”的工人发明家倪志福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像"官"的工人发明家倪志福2002-12-24中山日报 为我熟悉的来过中山视察的国家领导人中,我觉得,倪志福是当"大官"而又不像"官"的人. 倪志福是1991年8月25日来中山视察工作的.他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副典型的南方人身材,不高不矮,不肥不瘦,黑黑实实,清清秀秀.他穿着朴素,举止朴实,走在大街毫不起眼.不经介绍,很难把国家领导人与他画上等号,但知根知底后,你就会肃然起敬. 后来我了解到,倪志福原来出身一个工人家庭,而且是一个大名鼎鼎的

不像“官”的工人发明家倪志福2002-12-24中山日报 为我熟悉的来过中山视察的国家领导人中,我觉得,倪志福是当“大官”而又不像“官”的人。 倪志福是1991年8月25日来中山视察工作的。他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一副典型的南方人身材,不高不矮,不肥不瘦,黑黑实实,清清秀秀。他穿着朴素,举止朴实,走在大街毫不起眼。不经介绍,很难把国家领导人与他画上等号,但知根知底后,你就会肃然起敬。 后来我了解到,倪志福原来出身一个工人家庭,而且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工人发明家。

他所发明创造的、拥有多尖多刃、实用新型的群钻,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在1964年就扬威全国,扬威世界。而且令人钦佩的是“倪志福钻头”的技术至今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倪志福1933年出生在上海川沙县一个贫苦的家庭。他11岁时就到上海美孚石油公司做童工,16岁时进入一家模型工场当了一名学徒工。新中国成立后,倪志福到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1953年,车间接到一批在特种钢材上加工打眼的任务。

倪志福起初用普通麻花钻头打眼,这种钢硬度大,“标准钻头”要钻半天才能打通一个眼,而且还磨损许多钻头,一天竟烧坏12支,效率很低。倪志福反复观察和研究磨损了的许多“标准钻头”,发现那些磨损的崩坏的钻刃全在钻头的尖部和两侧。

于是,倪志福琢磨开了:为什么每个钻头都是同一个地方被磨损呢?是不是这些地方的压力特别大,一个尖的面积小,承受不了?倒不如干脆把它们磨掉一点试试看。

他立刻跑到砂轮机边,把钻头上刚才被磨损的尖部和两角都磨去,变成三个尖、五个刃的钻头,装在钻床上开动马达一试,眼看着钻头钻进了坚硬的钢板,手握的扶把也比以前轻快多了,一会儿工夫打出了一个又光又圆的眼,紧接着又顺利地打了几个眼…… 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倪志福反复试验、多次改进,又开发了适合不同材料特点的三尖七刃的系列钻型。

经过科学鉴定和生产实践证明,倪志福发明的钻头和国际上使用的普通麻花钻头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定心好、钻速快、工效高,还大大延长了钻头的寿命。

1964年8月,世界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时年31岁的倪志福登上了国际讲坛,宣读了他的论文《倪志福钻头》。小小钻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中山视察期间,他对参观工厂最感兴趣,特别是看到车间的钻床更是像母亲看到孩子一样亲切。非常内行地向工人师傅问长问短,但不说自己就是名闻遐迩的“倪志福钻头”发明者。他虽然不苟言笑,但为人很敦厚。

车行途中,我好奇地问他:“您当了两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生活待遇怎样?”他说:“没什么特别,有个工作早餐是免费的,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个面包。” 今年68岁的倪志福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以工人发明家成名的倪志福,又回到了发明家的队伍中,担任了中国发明家协会的理事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支持广大发明人的发明创新、维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发明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作上。

倪志福说:“本来我以为我退下来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看来还不行,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发明成果去占领市场。”由此看来,倪志福“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啊! □吴竞龙查看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