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家季羡林谈老年人生 这十件事是大忌

2018-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含义.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都可能由此致祸.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煞车失灵,戒之在说.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有些用处

说话,除了哑巴以外,是每人每天必有的行动。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不喜欢,这决定于一个人的秉性,不能强求一律。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并没有“祸从口出”或“金人三缄其口”的含义。

说话惹祸,不在话多话少,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惹大祸。口舌惹祸,也不限于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都可能由此致祸。我编了四句话。奉献给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煞车失灵,戒之在说。

平心而论,人老了,不能说是什么好事,老态龙钟,惹人厌恶;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人一老,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有些用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是不会取信于人的。

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与观察,一个人,老年人当然也包括在里面,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人一老,在生理上必然会老化;在心理上或思想上,就会僵化。此事理之所必然,不足为怪。要举典型,有鲁迅的九斤老太在。从生理上来看,人的躯体是由血、肉、骨等物质的东西构成的,是物质的东西就必然要变化、老化,以至于消逝。

生理的变化和老化必然影响心理或思想,这是无法抗御的。但是,变化、老化或僵化却因人而异,并不能一视同仁。有的人早,有的人晚;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所谓老年痴呆症,只是老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服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承认年老”,可谓简明扼要。人上了年纪,是一个客观事实,服老就是承认它,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反之,不承认,也就是不服老,倒迹近唯心了。

也有人过于服老。年不到五十,就不敢吃蛋黄和动物内脏,怕胆固醇增高。这样的超前服老,我是不敢钦佩的。然则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庶几近之。

现在我只能谈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因而我最了解情况的知识分子。国家给年老的知识分子规定了退休年龄,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知识分子行当不同,身体条件也不相同。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为,完全取决于自己,不取决于政府。

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不靠天才火花一时的迸发,而靠长期积累。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一旦退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有进取心有干劲者,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

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确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

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随时警惕。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

能活到老年,是一种幸福,但也是一种灾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说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难处,所以说是灾难。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

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我认为,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类”吧,他们身上的活力总会感染老年人的。

叹老磋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突出。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今天,时代变了。但是“学而优则仕”的幽灵未泯,学士、硕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

骨子里并没有大变。在当今知识分子中,一旦有了点成就,便立即戴上一顶乌纱帽,这现象难道还少见吗?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我们都要加以警惕。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别是耄耋之年,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来越近了,此时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我在这里诚挚奉劝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达事理的人,偶尔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我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以陶渊明《神释》诗最后四句为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