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的领袖 元朝末年群雄之一陈友谅

2017-08-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书,所以在文学方面也略知一二,后来陈友谅在县衙做小吏,对此陈友谅并不满足现状,他认为自己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1355年,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加入了红巾军,参加起义活动.随后,陈友谅因立功,升为元帅一职.1357年,倪文俊和徐寿辉发生了内乱,倪文俊没有杀掉徐寿辉,他担心徐寿辉前来抱负,便逃到黄州,投靠了陈友谅.陈友谅不久之后,便杀了倪文俊,将倪文俊的军队进行了兼并,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1358年,陈友谅的军事实力扩大后,他率兵攻打了安庆.瑞州等地,进而进入江西等地. 陈友谅生

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书,所以在文学方面也略知一二,后来陈友谅在县衙做小吏,对此陈友谅并不满足现状,他认为自己将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1355年,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加入了红巾军,参加起义活动。随后,陈友谅因立功,升为元帅一职。

1357年,倪文俊和徐寿辉发生了内乱,倪文俊没有杀掉徐寿辉,他担心徐寿辉前来抱负,便逃到黄州,投靠了陈友谅。陈友谅不久之后,便杀了倪文俊,将倪文俊的军队进行了兼并,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1358年,陈友谅的军事实力扩大后,他率兵攻打了安庆、瑞州等地,进而进入江西等地。

陈友谅生于1320年,卒于1363年,共享年44岁,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并且建立了大汉政权。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陈友谅在一个渔家出生,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有一卜者在察看过其祖先的墓地之后说:“日后定会富贵。”他曾任县里的小吏,但这并非他的目标。

至正二十年,陈杀害徐寿辉,于采石矶自称汉王,响应当初恢复汉室的号召。“大汉”建立后,因为朱元璋是除自己之外,元末起义大军中最重要的力量。因此,陈友谅一边进行反元斗争,一边与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展开角逐。当时,陈友谅把控长江中游,朱元璋驻守在苏南一带。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仍然决定迁都龙兴,仓促从汉阳出发,临时驻扎江州。江州是陈友谅管辖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后将徐寿辉迎入城中,马上紧闭城门,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随即以江州为都,挟奉徐寿辉居于此地,而陈友谅则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然后挟持徐寿辉东下,进攻太平。但太平城坚不可拔,于是陈友谅军便利用大型船只靠近西南城墙,士兵们顺着船尾爬过矮墙进入城内,攻克太平城。

此后,陈友谅便愈加骄狂。陈友谅部进驻采石矶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陈述事情,趁机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都是以前的旧官。陈友谅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风大雨,群臣们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能按礼仪行事。

从势力上看,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朱元璋的势力则在苏南皖南赣中,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重要的两支势力,而要控制中国南部,两人必定会有一个重要的会战。从军事谋略上看,当时的朱元璋高瞻远瞩,害怕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于是设计引诱他,让陈友谅的朋友写信让他迅速赶来。陈友谅率师东下,在多次呼叫未果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朱元璋早有准备,陈友谅自然大败,又因为正逢潮落,船只被搁浅,死伤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能仓皇逃走。反观陈友谅性情强硬多疑,他自持兵力强盛,在势力强大后就迫不及待想向东攻取应天。如此一对比,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明显高于陈友谅。

从武器装备上,当时陈朱两人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战舰数百艘楼船。船高数丈,船有三层,丹漆粉饰,设有走马棚,船上船下人语之声互不相闻,橹箱都用铁裹住。朱元璋的战船却远小于陈友谅的战船,以致不能仰拱。不过朱元璋分析优劣后,利用小船的机动性还是艰难打败了陈友谅。   从民心上来看,两者大战时,陈友谅刚经过一次大战,陈不思收拢人心,还极其强硬。在军心动摇之下,还大杀战俘。反观朱元璋,不仅不杀战俘,还将俘虏放归,收买了民心,使得陈军的军心愈发动摇。综合几个方面来看,陈友谅输就输在民心和谋略上。而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为什么拿下江山的会是朱元璋而不是陈友谅了。

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大战,有一大一小吸引后世军事爱好者眼球的元素。大,是陈友谅的汉军战船之大,前无来者,最大的战舰长十五丈(约四十五米)、宽两丈(约六米)、高三丈(约九米),分三层,汉兵能骑马在船上来回奔驰。

和陈友谅的巨无霸战舰相比,朱元璋的战船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但是他的部队却有一些小家伙,比陈友谅的大家伙更吸引人。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火枪、燃烧弹,中国战争舞台上第一次涌现了如此多的新式火器。它们都握在朱元璋的士卒手中。

说陈友谅身边没有一个人有真才实学,那也不符合事实。不少人以为明初武将常遇春排第一,张定边地下有知,肯定不服气,因为他相当于三国时吕布,连常遇春也不是对手。张定边除了勇猛无敌,还有个优点就是忠心讲义气,这一点比吕布强多了。龙湾之战,他护送陈友谅脱险;鄱阳湖之战,尽管陈友谅已死,又是他把陈的尸体抢回来;其后,他又拥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最后,他未跟随陈理投降朱元璋,而是选择了出家。

忠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优点,但在某些情况下又是缺点。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试想,如果他选择良主,投靠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气想必盖过常遇春。陈友谅是不靠谱的主,摊子又铺得大,张定边独木难支。总体来看,陈友谅手下的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与朱元璋阵营相提并论。龙湾之战,刘基与康茂才表现出众,邵荣、徐达、常遇春、杨璟等将领也是圆满完成任务。陈友谅一方,除了张定边,几乎没人有出彩的表现。

陈友谅和朱元璋展开鄱阳湖之战时,刚开始时朱元璋不敌陈友谅,但是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下令火烧陈友谅船只,陈友谅仓皇而逃。后来,陈友谅进队没有了粮食,他想要突破湖口,半路上遇到朱元璋的拦截,陈友谅当场战死,朱元璋早就听说陈友谅妻子阇氏年轻貌美,于是顺便霸占了阇氏,并且封她为瑜妃。

据说,朱元璋霸占阇氏的时候,阇氏已经怀有身孕,是陈友谅的孩子。阇氏嫁给朱元璋后,将这名孩子顺利的生了下来,朱元璋将他列为皇子中,阇氏孩子长大后,朱元璋将他封为潭王,并让他镇守长沙,临走前阇氏告诉了潭王了他的身世,并且叮嘱他不要忘记报仇,潭王后来深知报仇无果,于是,潭王选择和爱妃于氏自焚而死。

西元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而死。他的次子陈理,被大将张定边等人送到武昌称帝,那年,他才十二岁。到得第二年,朱元璋军攻武昌,陈军丞相张必先被常遇春抓到,绑于武昌城前。城中人一见,天哟,最厉害的人都被抓了,咱们还抵抗个啥啊?人心浮动之时,又有陈友谅的旧属罗复仁来招降。打又打不赢,那就降了呗。反正,投降的多了,也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啊。

话说这朱元璋,对自己的功臣们,毫不手软,对陈理,却还是很温柔。先是封了归德侯,又让他在京城居住。但这陈理,说懂事吧,也懂事,还是记得自己也当过皇帝,也享过富贵,现在寄人篱下,很是不爽;而这,又正是他不懂事之处。你一俘虏,没要你命,就算是很仁慈了,还有其它想法做啥?不知道感恩,却还时不时口出怨言,这也太不懂事了吧?好在朱元璋不跟他计较,说,这估计是有人蛊惑,他还是小孩子啊,不必跟他过不去。话虽这样讲,为免后患,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朱元璋把他送以了高丽。还送了些绫罗绸缎给高丽王,要他善待陈理。

陈友谅徐寿辉都是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友谅本来姓谢,因入赘到陈氏所以改姓为陈。陈友谅略通文理,在徐寿辉起义的时候是一个县里的小吏,听说徐寿辉率领红巾军起义,于是投奔了徐寿辉的部队,在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的手下管理文书档案。之后陈友谅不断的立功,也不断的得到升迁,很快成为了倪文俊的领兵元帅。

后来在征战的过程中作为宰相的倪文俊夺去了最高权利,徐寿辉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领袖。当徐寿辉成为一个名义上的领袖的时候,陈友谅已经成为了领兵元帅,1355年9月,倪文俊想要杀死徐寿辉自立为王,但是计划泄露失败了,于是陈友谅杀死了倪文俊吞并了倪文俊的军队,于是自称为宣慰史,后来又自称为平章政事,徐寿辉又被陈友谅控制,陈友谅成为了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的实权人物,1358年夏天,陈友谅攻下了龙兴,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徐寿辉想要前往龙兴,陈友谅拒绝了徐寿辉的要求,徐寿辉于是没有前往。1359年年十二月,徐寿辉一意想要前往龙兴,后来率部到了江州,也就是今江西九江,陈友谅在城外设立了伏兵,将徐寿辉的左右部属全部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