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的后人在哪 他是否参与了清共活动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的二十余年间,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柏文蔚奔波劳碌.他坚持贯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对其联共政策也是拥护到底.那么,国共合作破灭时,柏文蔚又是如何处理与共产党的关系的呢?柏文蔚(1876-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寿州人.1899年就读于求是学堂.1905年入江苏新军,旋任第三十三标二营管带,并加入同盟会.1906年因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而离职.1907年投吉林新军吴禄贞部,曾任屯田营管带.奉天督练公所参谋处二等参谋等职.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的二十余年间,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柏文蔚奔波劳碌。他坚持贯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对其联共政策也是拥护到底。那么,国共合作破灭时,柏文蔚又是如何处理与共产党的关系的呢?

柏文蔚(1876-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寿州人。1899年就读于求是学堂。1905年入江苏新军,旋任第三十三标二营管带,并加入同盟会。1906年因参与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而离职。1907年投吉林新军吴禄贞部,曾任屯田营管带、奉天督练公所参谋处二等参谋等职。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柏文蔚南下任民军第一军军长,参与江浙联军会攻南京。1912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1913年参加讨袁,宣布安徽独立,失败后经上海流亡日本。

民国2年(1913年)3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装讨伐袁世凯。柏文蔚坚决支持。不久,袁即以“不服从中央”为借口,于6月下令将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职。7月中旬,柏文蔚出任安徽讨袁军司令。不料,8月7日安庆第一师师长胡万泰叛变,讨袁军失利,柏率少数随从突围至芜湖。后柏文蔚转赴上海,不久出走日本长崎。

民国4年5月,柏文蔚在日本获悉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愤激至极,与黄兴、李烈钧、陈炯明等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联合通电袁世凯,要袁必须对日施行“强力抵抗,即至破裂亦不顾恤”,并表示革命党人暂“不作讨袁之举,俾政府与国民安心对外”。

不久,柏文蔚即加入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后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柏文蔚与白楚香以“水利促成社”名义,在海外各埠奔走,半年后筹款12万余元,资助革命。由于劳累呕血日重,遂回新加坡住院治疗。

民国7年,柏文蔚任靖国军川鄂联军前敌总指挥,先后在四川夔州、湖北恩施一带指挥作战。民国9年又兼任鄂军总司令。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柏文蔚被委为建国军第二军军长。

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实行独裁统治。柏文蔚强烈反对,他率领第三十三军营以上军官发出通电,宣布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敦促蒋介石下野。在其军长职务被撤销前后,尽管处境维艰,但仍挺身而出,掩护、营救了许多共产党员,如柯庆施、王更生、李运鹤(原名郑鼎),以及被关押在鄂、川、黔“剿匪”指挥部的共产党员杨金龙、杨宗贞等。

蒋介石被迫下野后,柏文蔚给某要人电文中称之“独裁政治之不良,今者独裁已倒”等由此获罪蒋介石。蒋授意何应钦撤免了柏的第三十三军军长职务。柏以北路宣慰使的空衔,在寿县创办“学兵团”,热忱欢迎中共派廖运泽协助开展创办工作,并依廖的推荐,任命在南昌起义中任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团长的孙一中为学兵团团长,接纳了参加南昌起义的共产党员廖运周、孙天放、许德华(许光达)、叶守成、吴勤吾、张威武等人进学兵团。民国17年蒋介石复职后,柏文蔚的宣慰使空衔亦被免去。

民国20年9月,日本入侵东北,柏文蔚猛烈抨击国民党当局“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并联络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为不受外侮,竭尽全力奔走呼号。对危害革命或专擅营私舞弊者或直言以争,或予以揭露。柏文蔚的一身正气,更加遭到蒋介石疑忌。

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后,柏文蔚数次请缨抗日,“均不获准”。晚年离开重庆,到湘西永绥(今花垣县)赋闲,每日诵经向佛,消极避世。此间曾撰写了《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记》及许多诗词楹联。他一生追求真理,寄希望于共产党,曾作春联贴大门:“渴望国共合作,倭奴奸暴终必灭;吾神威灵显化,土豪劣绅不容昌。”

虽然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柏文蔚的生平经历,但是有关柏文蔚的后代却没有详细资料介绍,甚至都不知道柏文蔚的妻子是谁。而后,经过多方查找得知,柏心慧和闵大洪是柏文蔚的后代。不久之前,闵大洪代表母亲柏心慧为寿县博物馆捐赠了柏文蔚省钱珍藏的书画作品。等到媒体报道这一新闻之后,才知道闵大洪先生就是柏文蔚的后代。闵大洪先生是柏文蔚的外孙,母亲名叫柏心慧。

柏心慧生前一直保存着父亲给她留下的三件宝物,其中最为宝贵的就是一幅书画作品。通过画作下方题跋所知,这幅书画作品作于1936年。当时,柏文蔚正好在南京居住,于是便邀请好朋友于右任以及张大千等三名画家到家中做客。随后,三位画家当场就画下了竹、兰、芝,于右任见画作完成后,他便提起毛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一首诗歌。时至今日,这幅画作依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16年恰好是柏文蔚诞辰140周年,经过柏文蔚的后代一致决定,他们最终将这幅画作捐赠给寿县博物馆。

柏发奎,淮南人,出生于安徽寿县,安徽省文史馆员。现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总会理事,兼书画展览中心秘书长(法人)。系辛亥革命“中国著名四杰”柏文蔚将军曾孙(四杰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世界华人联合会艺术总监,世界书法名家,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研究员。

柏发奎受曾祖父柏文蔚书法及古都文化的影响,自幼酷爱书法,数年临池不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狂草尤为精湛。1998年为中国“四大家族”陈立夫先生书写大红“寿”字,陈立夫先生以书信的形式称其作品“笔歌舞墨,融古铸今”,并亲笔为柏发奎书写“弘毅自强”墨子予以勉励。

通过资料记载得知,柏文蔚墓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东万安里1号。关于柏文蔚墓的形状、大小乃至规格并没有详细资料记载。

柏文蔚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人士,他为国奔波,而不执著于个人的主义,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在国共合作破灭之后,他并没有参与国民党的对共产党的残忍剿杀,而且在处境维艰的情况下,仍出手营救了许多共产党员。